李修建:2014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5/3/16 10:42:02

2014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李修建
摘要:2014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学术研究稳步推进,学术活动丰富多彩。人类学的方法论和理论视野被各门类艺术广泛接受,艺术人类学的理论研究走向深入,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艺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城市田野等成为探讨比较多的话题。同时,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艺术人类学研究亦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各门类艺术人类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很不够,二是很多研究虽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但更多是对艺术本体的展现,缺乏人类学的整体论和语境研究视野。
关键词:2014年,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田野调查,
2014年度,国内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稳步推进,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十分丰富,本报告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研究
  相关论文20余篇,著作1部,集中于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中西方早期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史和方法论的探讨。荷兰学者范丹姆近年多次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活动,与中国学界交流颇多。他今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对西方艺术人类学的早期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钩沉和深入的分析。在《20世纪以前艺术的跨文化研究史论》[1]一文中,范丹姆指出,在十八和十九世纪,德国学者杜博斯、赫尔德、库格勒、格罗塞等人,已经提出了对艺术进行跨文化研究的观点。他进而挖掘了17 世纪博物学家基歇尔的建筑研究,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服饰书籍,认为这些研究都使用了全球性的视角,应当纳入到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之中。他的另一篇文章《早期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20世纪前后两位德国学者舒尔兹和劳费尔对黑龙江流域下游民族的装饰物的研究为中心,探讨了早期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转变。他提出,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从博物馆到田野的转变中,“包括了几组密切相关的理论转换——信息来源,由客体变成主体;主导解释者,由善于分析的局外人变成知识渊博的局内人;研究兴趣,由关注过去和历史过程变成关注当下和文化整体。”[2]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对西方跨文化比较的学术史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3]这些研究,无疑很好地拓展了我们对西方艺术人类学学术史的认知。
有意思的是,中国学者在本年亦对艺术人类学的早期研究史进行了积极探究。王军的硕士论文《岑家梧的人类学艺术观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先驱岑家梧的艺术观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探讨了岑家梧艺术观的形成背景和特征,以及人类学视野下的图腾艺术观和边疆艺术观。德国学者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一书对国内艺术学乃至美学研究影响甚大,格罗塞同样为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先锋人物。陈昆的硕士论文《格罗塞艺术起源观研究》(河北大学,2014)即探讨了格罗塞的艺术起源观,比较详尽地分析了其中的成就和局限。稍有遗憾的是,作者对相关文献的掌握有所不足。
第二,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对艺术本质及相关问题的审视与反思。杨曦帆的《不止于经典的艺术:一个艺术人类学的视界》,以人类学的视野和比较的眼光,对艺术之“经典”进行了解析,指出了经典问题的复杂性和艺术的多样性。作者认为,艺术不仅仅是经典的,而是多元化的;对于艺术研究来说,艺术不仅仅是形态的,而是人类社会生活多样化经典的表达。[4]向丽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制度问题研究》中同样对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观进行了强调,她指出,所谓“艺术”必然要在更广泛的被称为“文化”的社会语境中加以讨论。她进而分析了艺术制度问题研究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非西方艺术的艺术制度问题研究,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