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峰: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评析——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
2015/3/20 9:43:55

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现状评析
——以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例
赵书峰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选题为切入点,检视、回顾当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性研究思路,认为:其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多以微观个案的考察分析为主,在跨地域性、跨族群音乐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力度不够;其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圈(如乐器文化、乐舞文化、歌种文化)的关注度较弱;其三,有必要对研究对象的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发展、变迁、变异问题做长时间的、跨时空性的重新研究(或历时性研究);其四,加强口述文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对于解决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有关古代文献史料的匮乏问题将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博士学位论文;现状与思考;
(本文发表于《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3期)
当下,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硕果累累,在博士学位论文方面积累了很多年轻学者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主要结合历史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音乐形态学、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理论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对研究对象给予了多重角度的关注与思考。据统计,博士论文的选题目前主要涉及蒙古族、藏族、锡伯族、瑶族、畲族、纳西族、侗族、土家族、鄂伦春、布依族、傣族、土族、高山族等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特别在藏族、蒙古族、瑶族、土家族等族群音乐的研究成果颇丰。为此,笔者结合当下博士论文的选题状况,从学科发展、研究对象、专题性研究等方面提出相关拙见,其中观点与涉及文献可能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给予指正。具体如下:
一、学科发展现状思考
(一)文献史料文本的挖掘与整理
当下对少数民族通史、单一族群音乐史的研究力度较为薄弱。我们知道,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吕骥、关也维、袁炳昌、冯光钰、伍国栋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曾提出要大力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献史料的挖掘与梳理工作[①]。二十多年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如袁炳昌、冯光钰两位学者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②]的出版问世,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学科研究的向前发展。然而,在古代文献史料的挖掘与考证方面的研究成果还较为匮乏,多是对建国后至上世纪90年代期间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整理,而且文本的表述形式类似于音乐集成的特点,不符合史学研究的写作体例。[③]其次,针对单一族群音乐史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蒙古族[④]、藏族[⑤]、纳西族[⑥]等族群史的问世,尤其缺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单一族群音乐史的研究。从博士论文的选题看出,目前只有和云峰的博士论文(《纳西族音乐史》)是单一族群音乐史的考察研究,所以,本人认为少数民族古代音乐文化史料的挖掘、考证与梳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然而,这些存在的许多客观现实问题,根源在于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时空发展语境中始终缺少官方的关注与重视,很多古代文献史料没有保存下来,这也是学科研究至今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首要因素。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曾有学者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比如加强少数民族音乐史学方面的师资培训与合理配置,以及开展多学科(如民族史学、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考古学、文献学、训诂学、图像学等)相互协作的考察研究。[⑦]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不是单一孤立展开的,而是要展开多学科互动性研究,尤其必要结合其它族群文献史料(如汉族与其它族群以及族源相同、相近民族)对其进行梳理与考证。同时应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与合理地调配师资,才能不断推动学科研究工作朝着纵深地方向发展。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与成熟,不但有具体明确的研究对象,而且要有一套成熟、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构架,以及对未来学科发展路径的整体思考。
(二)口述文本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