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第2期: 城市里的艺术田野
2015/5/9 10:05:35

“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
城市里的艺术田野
OneofTheLatestTopicintheResearchaboutArtAnthropology:
UrbanArtFieldwork
周星、安丽哲、王永健
摘要:城市艺术田野研究是近年来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动向,关于城市艺术田野研究理念的形成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颇受学界关注。本期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栏目很高兴地邀请到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日本爱知大学周星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安丽哲、王永健两位年轻学者围绕着城市艺术田野的理念与日本的“民族艺术学”、中国艺术田野研究出现由乡村为主转向城市为主这一动向的成因及方法论、城市艺术田野在未来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大众艺术研究与小众艺术研究等,进行了自由的笔谈对话。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城市艺术田野;民族艺术学;大众艺术;小众艺术
Keyword:anthropologyofart;urbuanartfieldwork;ethnologyofart;folkart;minorityart
作者介绍:
周星,(1957-),陕西人。现任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海外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与民俗学。
安丽哲,(1978-),河北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副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人类学与物质文化。
王永健,(1981-),山东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人类学。
一、城市艺术田野的理念与日本的“民族艺术学”
王永健(以下简称王):周老师,您好。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与您交流有关艺术人类学的城市田野研究的相关话题。在采访之前,我查阅了一下您的学术简历,您本科和硕士期间学习的是历史学专业,后来博士、博士后阶段转入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历史学的学术功底对您的研究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从您的多篇文章中能够很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就是对研究事象都有一个历时性史学维度的关照,这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您的研究方式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那我们就先从您的学术经历谈起吧。作为一名人类学家,您是从何时开始进入到艺术人类学研究这一领域的?近年来,您又开始关注城市艺术田野研究,这其中有什么样的原因或背景?这样的研究理念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周星(以下简称为周):谢谢永健博士,我也很高兴有机会同您及安博士一起讨论这个话题。我以前学习考古学,后来学习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也对民俗学深感兴趣,自己的学术研究,其实因为主题不够集中,反倒是觉得有很多教训。我自己早前并没有特别关注艺术及审美方面的问题,大概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工作时,受到费孝通教授的影响,他有关文化自觉、“美美与共”的思想,还有对中国实现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生活如何才能实现艺术化,不止是生活的艺术化,还应该有艺术的生活化等,这些观点对我的启发很大。方李莉博士也差不多,也曾受到费老这些学术理念的影响。后来,我们一起发起成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正是因为对费孝通先生晚年这些学术理念想去继承、实践和发扬光大的共同认知和信念。我比较正式地做一些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才稍微有了一些自觉,意识到自己要去做的是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每个学者,因为受到专业训练的不同背景,当然还有个人的兴趣和修行、积累,其学术研究自然会有个性。我以前毕业于历史系,就学习到了一个理念:对于任何一种社会、文化或艺术的事象尝试进行解释时,如果从历时的视角去考察,大都可以获得一个基本的认知。例如,农民画的前生今世、样板戏的前生今世,当然还有&l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