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健:费孝通的艺术人类学思想
2015/5/10 11:04:39

费孝通的艺术人类学思想
王永健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29)
关键词:费孝通;艺术人类学;思想;评介
艺术人类学是源自西方的一门学问,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经过了30余年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时至今日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与田野实践的研究成果,并逐渐形成本土化的研究特色。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中,不乏一些关键人物的推动与贡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的成立,重大艺术人类学研究课题的立项等等,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一位至关重要的学者——费孝通。
费孝通先生在中国学界是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与文字为伴,学问做的扎实深刻,著述等身,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学术遗产。费老一生的思想、学术和情怀也都蕴藉在他的文字当中,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散文随笔,都是我们解读费孝通的一把钥匙。在他晚年时期,从宏观文化的大视野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思想,无论对于艺术研究还是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费孝通一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而包罗万象,本文的写作用意并不在于阐发其全部思想,仅就费孝通晚年时期关于艺术方面思想的几个主要观点作概括阐发。这些艺术人类学思想散落在他的言说中,虽没有系统的学术概括,但是却通俗易懂而内蕴深刻。
一、费孝通艺术人类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一)社会背景
在费孝通晚年时期,从大的国际化背景来看,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正发生着向工业文明、城市化、全球化的剧烈转型,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彼此碰撞。可以说,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在当下中国是同时并存的,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现实国情,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巨变的时代需要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也需要时代的滋养。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艺术研究与创作的思想。
(二)思想来源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人类学思想,可以说是费孝通艺术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上世纪30年代,费孝通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师从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马林诺夫斯基是功能主义人类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便是提出了“功能论”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社会中的文化都具有其存在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类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文化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著作中均有对艺术的分析,他主张从功能的角度研究艺术,认为:“只有把某种艺术品放在它所存在的制度布局中,只有分析它的功能,亦即分析它与技术、经济、巫术,以及科学的关系,我们才能给这个艺术品一个正确的文化的定义。”[1](98)“艺术的基础也是确定它在于人类的生物需要方面。一切对于声、色等感官上的刺激和反应,都有有机的基础。一个常态的人,应当对声、色、形的调和,有浓厚的情感反应。艺术的要求,原是一种基本的需要,而从这方面看,可以说人类有机体根本有这种需求,而艺术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满足这种需求。”[1](35)可以说,功能主义学派的人类学思想贯穿于费孝通一生的学术生涯,也影响着他艺术人类学思想的形成。
(三)个人因素
费孝通自幼便对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喜欢诗歌写作和书法创作,有《费孝通诗存》①出版,费先生对艺术的理解亦是独到深入。在他的一生中,有多次与艺术结缘的经历,其中上世纪50年代有一段小插曲值得一提,当时为了民族工作的需要,周总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