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布朗:肖像画与社会分层
2015/5/10 11:06:05

肖像画与社会分层
(美国)唐纳德•布朗1著刘翔宇2 译
(1.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2.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来自美洲、希腊、罗马、非洲、中国和日本等古代不同文化传统案例,指出不同的社会分层情况与写实性肖像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等级制度社会,写实性肖像画对于等级具有破坏和颠覆性而因此受到抑制,因而人们常常见到图像志而非写实性肖像。阶层开放的社会似乎更允许写实性描绘,写实肖像画更有可能获得发展甚至达到兴盛。
关键词:肖像画;社会分层;等级制度;阶层开放社会
脸部以及类似脸的图像在婴儿很小时候吸引了它们的注意力。婴儿出生后不久,他们的目光会仅仅关注乳母的脸部那么远的距离。人类的脸部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人们可以通过观察面部发现最微弱的信息或信号,可以识别出大量不同的面孔,即使在严重降质的图像上。识别人类的面孔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大脑的一部分专门负责这一任务。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关于人类面部的写实性表现(包括摄影)构成了这个世界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虽然写实性再现在所有的现代环境中相对常见,但在民族志和历史学中许多已知的社会中却很是稀少。在一定程度上,这反映出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和/或缺乏有闲阶层(人类社会无数代人的历史中典型的状况)而导致艺术技艺不够发达。保留至今的某些著名洞穴绘画和岩画的确有表现人类的,但没有写实性的人类肖像,尽管其中有些绘画技艺可能足以满足讽刺画的需要。
为什么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中大多数为人所知的社会很少有兴趣写实地刻画人脸呢,这其中一定有不同的原因。本论文旨在提供一种解释,即为什么明显有着相关技艺的某些民族,如许多世纪以来的古埃及人,却无意于写实性地再现不同的个人。我认为,在前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写实性的肖像,部分原因在于社会分层的不同模式:在世袭制封闭的社会,正如在等级制度社会,写实性肖像是被禁止的;而在阶层可升可降的开放性社会,正如在大多数现代社会,写实性肖像能够发展兴盛。这一最初在一项关于等级制度社会(Brown1988)的不同影响的研究中表述的观点,是建立在布雷肯里奇(Breckenridge1968)关于早期肖像的一个异常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的,并进一步确认和延伸了其中的观点。与帕兹托里(Pasztory2005)的主张一样,这一观点也应用了比较性研究方法,同时强调艺术和基本社会结构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论点背后的推理将在本文结束时候予以讨论。首先,我将定义关于不同的社会类型的术语,然后给出相关的案例资料。等级制度社会是这样一种社会,即整个社会分层为世袭的一个上层等级或数量上占少数的几个等级(不不仅仅是国王血统)和一个低层等级或构成社会大部分人群的几个等级。在这样的社会中,出身卑微的人是没有希望靠自己的成就或者运气挤入上层的。这样一个社会的维护有着非常严格的文化和社会要求。
与等级制度社会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存在社会分层但允许阶层流动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正如在大多数现代社会,个人或群体从一个阶层流动至另一个阶层被认为是正常的,这样的社会可以被称作为阶层开放的社会。社会中存在等级观念,但这一观念只适用于低阶层的少数人,而大多数人构成一个支配性的大群体,大群体中的沉浮盛衰被认为是正常的,就本文的关注讲可以认为是有效阶层开放的社会。
上述任一情形中都指的是理想的社会类型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概念。在现实中,即使在等级制度社会,也会时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社会阶层流动,正如在阶层开放的社会中社会阶层流动性也存在一定限制一样。然而,这些理想类型对于文化生产(如文学和视觉艺术)发挥着重要影响。
让我们来关注一些记录,先从来自美洲的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