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塔森:全球视域下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岩画 的人类学与考古学研究
2015/5/10 11:11:21
全球视域下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岩画
的人类学与考古学研究
保罗•塔森1著 张嘉馨2 译
(1.格里菲斯大学, 昆士兰州 澳大利亚 4222;
2.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9)
摘要:中国云南地区的岩画价值十分突出,以岩棚彩绘为主、很多地区同时伴有凿刻类岩画,这些岩画的时间跨度有几千年。尤其是在云南省西北部纳西族聚居区,包含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画,并与中国其它地区的岩画图像相异。令人称奇的是这一地区的岩画与法国和西班牙马格德林时期的自然主义风格岩画相似;同时,也与印度南部早期的岩画相似。本文论证了云南西北部岩画是早期狩猎采集族群的重要遗存,其表现方式与亚洲东南部、澳大利亚北部部分地区的自然主义风格的狩猎采集图像十分相似,并对此进行了比较。我们把云南地区的岩画与近期在印度、柬埔寨、泰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图例相比较,并用多学科的方法在全球视域下对云南省西北部的岩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云南;岩画;人类学;考古学
本文是一系列研究项目的科研成果,这些项目由笔者自2007年以来与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及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云南地区的当地人合作。所有这些项目都包括了大量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基础上的岩画调查。
对中国云南省岩画的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是我们对古代岩画进行广泛调查的一部分;2008年以来,由中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多学科的工作组由云南省文物考古所的吉学平先生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达伦•卡诺(DarrenCurnoe)教授领导,对位于东南亚的中国地区和澳大利亚的更新世晚期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和评估;同时,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演进的序列也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涵盖了云南省更新世晚期人口的形态学、重估并结合考古学证据对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建构出云南地区现代人演进的时间框架、并重构了更新世晚期该地区的气候环境史。
最初云南西北部金沙江附近的岩画研究主要关注于岩画的断代、描述、动物种属的识别和岩画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项工作由笔者和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的李刚共同主持。(参见保罗•塔森Taçon,Lietal.2010).
金沙江岩画
自1976年在金沙江流域(图1)发现55个岩画点以来。其中38个岩画点包含了自然主义风格的野生动物和类人图形,这其中大部分是轮廓式的,这些图形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大部分岩画点都在不同高度的近河区域,并位于或靠近纳西族的传统聚居地。纳西族的长老是我们这个研究项目的向导。
通常这些岩画的主题包括了不同的物种:鹿(图2)、野山羊、野牛、马以及类人图形。2008年我们工作组通过史前古器物对类人形岩画进了识别,起初认为这些类人图形是对猴子的描绘,但是有些史前古器物的证据却表明并非如此;然而,在一些尚能清楚辨识的岩画点中可以看出这些图像既不是猕猴也不是云南金丝猴。通常很少有学科会关注岩羊(bharal)、熊、野猪、驴、类蛇图形、貘和虎。
有时候,岩画只对动物的头部进行描绘,尤其是有关鹿和山羊的岩画更是如此。从写实的轮廓到高度抽象的姿势,岩画中动物有一系列的动作。它们要么以个体的形式出现、要么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了奔跑、站立、攀爬、跳跃的动作;有些类人图形是倒立的但大部分的类人图形是竖直站立。人物的色彩从橘黄到大红、从棕色到黑紫色,许多岩画点有图形叠加的现象。岩画点所处的环境大都一般或恶劣,只有少数的岩画被保存了下来、许多岩画点褪色严重,只有用数字增强技术(digitalenhancementtechniques)这些图像才能被清晰的观察到、还有一些岩画点的岩面风化、破裂或岩块剥落严重,只有一些岩画的碎片遗留在那。有几个岩画点的部分画面被流石(flowstome)覆盖,这为断代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自2008年以来我们工作组调查记录了8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