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武: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的历史范型、分期及当代应对
2015/5/14 17:06:33
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的历史范型、分期及当代应对
李世武
本文发表于《学术探索》,2015年第5期
摘要:艺术治疗的疗法按伦理标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治愈焦虑为目的的疗法,一种是以加剧焦虑为目的的疗法。可以从历史维度大致勾勒出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巫术论占绝对优势的时期、巫术论的知识观与科学知识观彼此博弈的时期、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的衰落期、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的复兴期。应当将对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的研究作为现代艺术治疗理论研究和治疗实践的突破口;在现实的文化政策中,对不同类型的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模式采取不同的措施;继续改善社会福利,用现代治疗技术来治疗民众的生存焦虑。
关键词:巫术焦虑 艺术治疗 历史范型 历史分期 当代应对
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是信仰巫术的社会文化体系中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宣称:与巫术混融一体的艺术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焦虑对象征符号的希求,这种希求经历了本能的、无意识的反应到有意识地应用的过渡。艺术天然地具有治疗焦虑的功能,当这种治疗技术被巫者掌握并积极实践之后,艺术获得了从内容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看,焦虑是一种社会心理疾病。焦虑的根源和人类应对自然和文化时心理驱力的运动密切相关。“疾病乃是一种自我不想要的状况,或某种会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实质性威胁。”[1]P(16)疾病可以不同程度地出现在不同个体的身体、心理、经验和关系中。焦虑是焦虑主体不想要的心理状况,这种状况使人进入一种无对象性或对象模糊的焦躁中,如果焦虑主体无法通过行动出口来应对焦虑,焦虑主体就会走向精神崩溃,乃至于走向最极端的巫毒致死。
艺术具有的沟通无意识与意识、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现实与主观意愿的独特功能成为治疗焦虑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艺术是焦虑引发的一系列身心反应。这种艺术行为一开始是无意识和本能地进行着,后来,经过无数次不能反应式的治疗实践,人类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治疗的技术,并将这种治疗的职能赋予了一种社会权威——巫者。艺术治疗作为一种应对焦虑的传统模式,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得到集体心理的推崇。在信众的知识观中,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是彼此交互的,不可见世界不但被经验为客观真实,而且对可见世界发生强力作用。比如信众将人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对立统一的实体,灵魂不但决定着身体的运转,而且可以在躯体毁灭后继续运转。在这样的疾病和治疗观念中,灵魂的死亡才是真正意义的死亡。在这样的知识体系内,意识优先于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世界不但不是虚幻的,甚至比物质世界还要真实。所以,焦虑与艺术治疗是无意识一体感和心灵投影现象的表现。
一、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的历史范型
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文化适应的合理性。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的传统惯例先于降生于其中的个体而存在,这种传统惯例作为一种权威的、先验的文化体系指引个体如何看待周遭世界,何时求助于科学,何时求助于巫术,也决定了个体焦虑的产生和艺术治疗的接受。巫术论的世界观和知识观决定了信众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信仰巫术不但不是愚者的思想,而且多成为智者的标志。他们与科学时代的人类有着不同的心灵形式和行为方式。从焦虑主体的角度来看,艺术治疗是为了创造一种积极的力量去战胜消极力量。艺术治疗的是特定历史情境中人类的必需手段,具有生物进化的重大意义,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必经阶段。或许有的学者会用治疗焦虑的艺术形式引起的社会恐慌来否定其建设性功能,但是深究之后就会发现,巫术、艺术、科学等都是工具性的,其行为结果往往受行为者的职业伦理的左右。攻击一名行骗为生的巫师的同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