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姆:世界艺术研究导论
2015/5/21 8:52:03
世界艺术研究导论[1]
[荷]范丹姆文刘翔宇译李修建校
摘要:西方艺术研究狭隘地将目光限定于西方自身的传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世界艺术研究将视觉艺术看作是一种在时空意义上的全人类现象,提出艺术研究应能涵盖全球范围内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所有形式的艺术,时空的拓展意味着将吸引来自非西方的学者到全球艺术的研究中来。世界艺术研究还试图整合和吸收与艺术相关的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如神经和生物美学、考古学、艺术人类学、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等,因此它又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和学科的学者不仅带来关于他们各自传统艺术形式的宝贵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还带来对不同时空艺术研究的崭新视角。本文作者系统梳理了世界艺术研究的历史和学科脉络,并提出这一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任务。
关键词:世界艺术;视觉艺术;跨文化;多学科;延续性;美学;意义
作者: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学院教授。
译者:刘翔宇,博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校者:李修建,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让我们从音乐谈起。从母亲为婴儿哼唱的曲调,到无数文化的葬礼中制作出的声音和演奏的乐曲,音乐构成人类生存重要而突出的一部分。无论在喜庆还是悲伤场合,人们都会吟唱歌曲和演奏乐器;求爱和战争的场景也可能会有音乐相伴。音乐有着众多的形式并出现在无数的情境中,并引发一系列的情绪或精神状态,抚慰情感、令人兴奋、激发想象、唤起思考等,其影响和魅力可用于众多目的。音乐可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用于与非人类的交流,如在敬神和吸引灵魂等活动中。据信这些灵魂有时可以通过音乐与人类交流。
音乐的诸多应用和效果,使得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们认为音乐既有助于道德提升,又能引起道德堕落,他们希望禁止某些音乐,同时又鼓励其他音乐,认同它们的教育功能。的确,有些音乐被谴责能够蛊惑人心,让人堕落;另外一些则被称赞为人类创造性的最高成就和人类灵魂的最崇高的表达形式,适于陶养听众的心灵,使其言行足为世范。
音乐出现于田野和工厂、音乐厅和法庭,以及宗教和商业场所。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其构成要素的全部或部分,如节奏、旋律与和声,音乐的形式都从简单到复杂变化不一。音乐的构成可以看作是非常精确的,其结构、乐器演奏法和表演有着严格限定;音乐也允许有相当的变奏和自由即兴。音乐的传播可以通过听觉和口传,或者通过乐谱,或是二者的结合。音乐的创作者和演奏者可以是业余爱好者,也可以是全职专业人士。许多人从(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形式的)音乐制作中找到乐趣,所以演奏者和听众的界限经常变得模糊。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对于音乐有着不同的分类,有些传统并不把“音乐”看作是单独的现象或可供解析的范畴,而是将某些音乐表现与舞蹈或诗歌(引入当代西方分类中使用的两个更为普泛的范畴)表演紧密联系起来。
有些人不仅通过制作和感知来体验音乐,他们还研究音乐。即使上述非常简要的描述也足以表明音乐构成了一个广阔而丰富的研究领域。对于音乐的研究需要有着概念上、认识论上以及方法论上的坚实的考量基础,需要关注的对象包括:不同音乐形式的起源和演化;人的声音以及用于制作音乐的其他乐器,包括它们的音域、音色以及其他声学属性;最终产生的听觉作品的不同(创作及其他)特点、它们与歌词和肢体活动的可能关系;音乐作品的创作、表演、感知和接受;音乐出现的不同场合、情境和目的;制作、体验、使用和研究不同音乐形式的人认为它们所具有的性质、属性和效果。
研究中涉及的问题(从非常琐碎的到极度晦涩难懂的)异常宽广,因此全面综合地研究人类生活中的音乐的前景看起来令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