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健: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轨迹
2015/6/2 20:58:41
新时期[1]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轨迹
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从无到有,经历了译介西方艺术人类学著述到学术起步,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逐渐走向稳健发展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将这段学术历程分为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的学术准备时期、1990年中期至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之前的学术起步时期、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以来的稳健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总结每个时期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并讨论后续出现的新的研究节点。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文本;田野;轨迹
研究的缘起
在当代中国学界,艺术人类学已成为一门显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艺术研究,大量有关艺术人类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涌现出来,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之所以会形成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潮,首先在于人类学研究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它主张目光向下,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进行贴近现实生活语境的实证研究。此外,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各种艺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需要人类学的解释和说明。学术发展需要进行及时的总结,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究的梳理,试图勾勒出其大致的发展历程。笔者将这段学术历程分为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的学术准备时期、1990年中期至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之前的学术起步时期、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以来的稳健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和特点是什么,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反思的问题等等,这都是笔者试图在本文中予以回答的。
一、学术准备时期——从“文本”到“文本”的学术研究
1970年代末至1990年中期,可视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准备时期。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学术研究开始复苏。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制定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界急于摆脱学术研究的停滞状态,便开始了向西方的学习,恰在其时艺术人类学被介绍到国内,翻译出版了一批有关西方艺术人类学的著作。国内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围绕着原始艺术命题展开,主要关注艺术的起源与艺术发生学,停留于纯粹文本意义上的理论分析与阐释,这种学术传统持续时间很长,直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才陆续出现有意识地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亲历田野的实证研究。
(一)国外著述译介及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且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与国外的联系空前活跃,有选择地译介人类学民族学的新近成果,这对于我们了解国外人类学民族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促进这一学科在本国的深化发展,十分有益。[2]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与艺术人类学相关的译著,主要有博厄斯的《原始艺术》、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列维-斯特劳斯的《面具的奥秘》,《野性的思维》、罗伯特·莱顿的《艺术人类学》等。这些著作多是西方的人类学家所作,他们凭藉深厚的人类学学科功底,在田野调查中涉及艺术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些人类学家视野中的艺术研究个案,对于我们处于刚刚复苏的艺术研究多有裨益。
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研究”思潮的兴起以及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学者对国外艺术人类学著述的译介出现了一个高潮,它们共同为从事艺术人类学的学者、学生们提供了参考书籍和理论工具。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西方艺术人类学著述的译介可以为国内学者与国外学界的交流与对话创设语境,也为本土化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二)原始艺术命题的艺术人类学研究
这段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着“原始艺术”这一命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