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蒙古族那达慕的符号化发展与族群认同
2015/6/4 22:05:08
蒙古族那达慕的符号化发展与族群认同
张曙光
(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部 北京,100081)
摘要:那达慕现代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那达慕的文化功能得到强化。在族群精英、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等的共谋下,那达慕不断被建构为蒙古族标识性文化符号。在多民族不断交融,文化不断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那达慕已经成为族群边界的文化标志,成为族群认同的重要文化符号,成为散居区蒙古族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和形式。从那达慕的现代传承来看,它是一个不断符号化,不断被建构的过程。那达慕在对蒙古族族群提供历史记忆或者历史场景的想象之外,还在特定时空中成为了区别于其他族群的文化边界符号。
关键词:蒙古族;那达慕;符号化;族群认同
那达慕是在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中发生、发展、演变而来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及那达慕发生时空条件看,那达慕实际上存在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仅指以摔跤、赛马、射箭三项技艺为主的具体竞技娱乐活动;二是从组织形态上指包含有“那达慕”竞技项目的社会集会活动;三是从社会功能上指游牧经济下产生的草原节庆。这个层面上的那达慕,作为复合的符号体系和文化生态链,在共享公共时间、创造共同价值,增强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些年,蒙古族那达慕得到较为广泛的复兴和传播。在田野调查中,可以观察到那达慕在现代传承中表现出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其组织形态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当下,不同身份、不同角色、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在采纳那达慕这一节庆形态服务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不仅有传统的敖包祭祀的那达慕,还有模式化或者制式化的政府那达慕;不仅有服务于旅游开发的旅游那达慕,还有京城寻根者们的都市那达慕;更还有蒙古族散居区的那达慕,以及家庭那达慕。
综合不同的那达慕类型,可以发现在那达慕的现代传承中,其符号体系得到不断的丰富。不仅有传统核心符号的保持和发展,又有地方特色的衍生符号的扩布,更有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符号的介入。现代那达慕集合了众多的文化因子,逐渐演变成为蒙古族文化符号集中表现的舞台,而那达慕本身也被铸造成为蒙古族复合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从那达慕的现代传承来看, 它是一个不断符号化,
不断被建构的过程
在历史发展中,那达慕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称谓,而始终是附着于各种其他社会功能而发生。从历史发展可以知道,它曾为敖包祭祀而举行,为出征前的祭纛而举行,为部落间的会盟而举行,为围猎满载而归而举行,为宴请犒劳群臣而举行,为寺庙活佛生日,为王爷贝勒封爵而举行——历史上,所有这些为不同目的而举行的那达慕并没有在一个统一的名称下传延。而是以其核心内容“男儿三艺”为主线,以不断娱乐化和竞技化发展而传承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的建构背景下,那达慕固定化了名称,逐步特定化和符号化,并被形塑为蒙古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在汉语语境中,“那达慕”的出现只有五六十年之久,之前在汉语文献中并没有这个词。表面看它似乎简单地是蒙古语的音译,但实际上这个语词的出现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特定历史事件而发生的。它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对蒙古族传统聚会形式的确定化和固定化,使其强化和“被认知”为蒙古族文化的标志性象征。即,以“那达慕”这一称谓将历史上以“男儿三艺”为核心内容的集会活动加以命名,并在本民族之外广泛地应用该词汇统括所有具有“男儿三艺”中的一项或多项内容的或者以实现集会或聚会为目的的更为广泛意义和范围上的一种结合祝庆、祈祀、纪念活动等的一种统称。
就那达慕这种活动直接被冠以“那达慕”称谓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