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国庆、朱伟:社会主义新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15/6/20 11:55:23
社会主义新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麻国庆 朱伟
【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在中国依托革命化与国家化的历史而建构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传统”,推动了民间文化在革命、社会运动语境下的改造、重构与复兴。进入21世纪,国家从文化行政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既为隐藏在乡野边陲的各种民俗提供了合法化生存的契机,也为国家化、革命化的文化形式提供了追根溯源的理由。笔者试图将社会主义新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中,探讨民间文化是如何被革命和国家话语所解构、重建,进而形成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新文化传统,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身份进入国家话语体系。同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传统在话语体系上的结合,以及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文化实践,系统呈现出意识形态、文化行政对社会文化的重塑过程。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意识形态 国家化 文化重构
Abstract:In China, the “new socialist tradition” constructed in the scaffold of revolutionary and national history has given a spur to the reform, reconstruction and revival of folk culture in the rhetoric context of revolu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rried out by the state has helped brought back to life and legality the various customs in countryside, which has in turn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to trace its own origin. The authors put the new socialist tradition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same analytic framework and try to find out how folk culture is reconstructed into a new cultural form, and how the new cultural form becomes par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rel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new tradition of socialist, the authors hope to demonstrate how ideology reshapes soci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wide cultural practices.
Keywords:new socialist tradi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deology, nationalization,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传统上,文化人类学侧重于“无意识的文化传承”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失败”。①在这里,他强调传统本身的内在聚合力和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对传统本身动态性的转变,并没有给出更多的解释和讨论。之后的人类学研究,围绕着传统的变与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今天,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无意识地传承”之传统,常常由来自国家和民间的力量进行着“有意识地创造”。
对于“传统”的延续、复兴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生产之研究,是人类学及相关社会科学一个重要的领域。社会人类学对于“传统”的复兴和创造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把握,更为关注和过去紧密相连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集团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集体记忆的集中表现,同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记录民族集体记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am)关于在“国民”文化的创造过程中“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一过程所发挥的功能和扮演的角色之分析以及对于传统的复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