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丁夫:“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的“南” 实指今天的东
2015/7/12 21:26:11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的“南”
实指今天的东
阿尔丁夫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对“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的“南”,长久以来,人们无不认为系指今天的南方。这种认识并不符合实际。在先秦某个历史时期,中原人类族群,同北温带其他人类族群一样,也曾经经历过将日出方向称作“南”的四方阶段;再加上自西周初至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各国都城没有不是坐西朝东的;这就决定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的“南”只能是指日出方向的“南”,实为今天的东。
关键词:圣人;南面;听天下;以日出方向为“南”;都城;坐西朝东
我在一篇文章的结尾处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随着古代史上确实存在过依据面向日出方向朝阳者的体位确定四方的方式及其确定的A、B两种类型平面四方名称的揭示……古代许多同方向有关问题的固定看法将受到强劲的挑战!比如《周易•说卦》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中的‘南’最初究竟是指今天的南呢还是今天的东呢?
我的结论是,这里的‘南’最初和其后很长一段时间指的并非今天的南,而是今天的东。
必要的话,可以撰文证明这个问题。”[1](189)
下面这篇文章便是我的证明。
一、从王引之、杨树达的说法谈起
清人王引之(1766—1834)在《经义述闻.通说(上)》中谈到“南面”时,谨按:
书传凡言“南面”,有谓天子诸侯者。《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仪礼]•士相见礼》:“凡燕见于君,必辨君之南面”是也。
有谓卿大夫者。《论语.雍也篇》:“雍也,可使南面”。《大戴礼•子张问入官篇》:“君子南面临官”。《史记•樗里子传》:“请必言于卫君,使君子南面”是也。“仲弓之德,可为卿大夫以临民,故曰可使南面也”。[2](《通说上》)
总之,天子、诸侯、卿大夫,当他们以大小官吏面目出现在民众面前的时候,无不以“南”向为尊,面南听政。当然,他们不会坐在露天地里面南听政,而是坐在不同等级的南向殿堂里面南听政。至于普通民众的民居以何向为尊呢?恐怕当如后世,也以南向为尊,只不过他们的房屋不敢居正南正北之位罢了。
对此,研究文史的人可以说是无不熟悉的。
王引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情况。到秦汉时期,临民者是否还是无不以南向为尊,“面南”听政呢?
杨树达(1885-1956)在《秦汉坐次尊卑考》一文中,等于对此做了回答。他写道:
到了秦汉时期的坐次,自天子南面不计外,东向最尊,南面次之,西面又次之,北面最卑。其俗盖承自战国。
然后,他从“见于朝仪者”、“见于宴飨者”、“见于集会者”等三个方面举例论证。[3](247~249)杨树达的看法可以概括为,到了秦汉时期,除天子朝见群臣时,同春秋时期一样,仍旧面南而坐外,其余坐次最尊贵的当属东向。
对杨树达的说法,治文史的人恐怕也都熟悉。
总之,春秋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共同特点是:“圣人”“天子诸侯”全都以“南”向为尊,面“南”听政。至于卿大夫,到秦汉时期,恐怕同“诸侯上将军”项羽、汉丞相田蚡等一样,也已改为以东向为尊了。
熟悉归熟悉,可从未见有人将王引之同杨树达这两种实际上并无实质区别的说法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有,恐怕是从本文始。
本文所要集中探讨的问题是:“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和“天子南面”中的“南面”系指今天何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