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艺术、美学与文化人类学:回顾与展望
2015/7/17 17:27:16

艺术、美学与文化人类学:回顾与展望[1]
理查德·L·安德森文 刘翔宇译李修建校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艺术和美学的跨文化研究兴趣得以复苏,论著日渐增多,论题涉及艺术家、风格传统、象征主义和艺术的功能。以前相互分离的学科之间互动越来越多,学者们对于美学的比较研究兴趣日浓。对非西方美学的研究表明:每种文化都有审美原则,艺术哲学因不同的社会而有很大差异,艺术在每个社会中都表达了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关于非西方艺术和美学体系的文献增加了,此时的研究受到后现代运动影响,更多地关注这一学科本身及其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市场艺术的数量继续激增,就世界艺术研究而言,不应忽视对市场艺术的研究。艺术正以不同以往的速度不断发生变化,描述和理解全世界正在出现的众多艺术和艺术理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而兴奋的挑战。
关键词: 美学 文化人类学 审美体验 非西方艺术
作者:理查德·L·安德森,美国堪萨斯城市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人类学教授
译者:刘翔宇,历史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校者:李修建,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由于“人类学”关系到对人类的系统性研究,因此也就毫不奇怪,自19世纪末这一研究领域创始以来,人类学学者们在他们关于众多社会的研究和著作中吸纳了艺术以及艺术的土著观念。回顾对艺术和美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其中一再出现的两个主题表现得非常明显:发现和探究既引人关注又具有可行性的问题的努力,以及这些活动被更为广泛的文化运动所粉饰的程度。
第一代人类学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人类的文化习俗或习惯是如何在过去几千年中演化成现在的样子?关于视觉艺术,美国人W.H.福尔摩斯(W. H. Holmes)、弗兰克·库欣(Frank Cushing)以及奥蒂斯·梅森(Otis Mason)猜测人工制品上的最早装饰是技艺的巧合导致的结果。比如,有些早期陶瓷壶表面上的交叉影线图案,是在篮子里面塑造粘土而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认为)这些图案被逐渐赋予了诸多意义,最终这些有意义的图案和图形逐渐自我再创造。因此,有人说抽象艺术逐渐演化为再现艺术。然而,另外一些学者,如瑞典的哈吉马·斯托普(Hjalmar Stolpe),则持有相反的观点。斯托普认为,艺术首先是再现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图案和图形逐渐被简化,最初的意义逐渐丧失掉,最终形成了跟我们周围的可见世界完全没有关系的抽象图案。
现代时期的艺术人类学
毫无疑问,在给生物科学带来革命的进化论的影响下,单线文化进化论也得以发展起来。然而,人们逐渐发现,对动植物奏效的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人类的习俗和习惯。在美国,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将学者们带离了人类学的进化理论。他认为这些理论存在两个缺点:首先,不管是关于艺术、婚姻、宗教或其他,这些理论常常基于错误的或肤浅的信息,这一问题在后来由于深入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发展才得以解决。
其次,博厄斯指责进化理论家们有着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他们认为欧洲和美国的习俗和习惯位于假想的进化阶梯的顶端,某一事物越是不像它在西方的对等物,它就越是居于进化阶梯的下端。博厄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创了首个美国的人类学学术研究项目。自1903年起,他就向一代美国人类学家阐述他关于艺术的观点,最终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原始艺术》(1927)[2]中发表了他的观点。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力图描述(不一定能够理解)许多非欧美的(虽然常常是美国原住民的)艺术传统的研究和著作。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说,早期进化论者的观念引人关注但不具有可行性,而博厄斯及其弟子们的民族志描述虽然具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