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平策:人类学思维范式及其转型——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理基础的研讨
2009/5/29 9:17:28
人类学思维范式及其转型
——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理基础的研讨
山东大学文学院 仪平策
[摘要] 为了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学理基础,本文着重探讨人类学思维范式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轨迹。认为古典与现代的人类学首先具有共通性,其表现一是“文化”的立场和视野,二是追根溯源的阐释方式。但同时人类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不断发展的,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由“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型。古典人类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大都以人性(心灵)的一致性以及知识(技术)的普遍性为假定前提,在对“人”及其“文化身份”的把握上,偏重于“世界性”的同一性、普遍性、类似性的阐释和表述。而“现代”人类学的思维范式是,从偏于文化同一性、普遍性、类似性、客观性、事实性的探寻转向偏于文化相对性、特殊性、差异性、主体性、意义性的解释。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思维范式 古典 现代
近些年,我们当代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界崛起了一种新的学术态势和方向,那就是审美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研究的崛起。从学术背景讲,审美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研究的崛起,一方面可看作中国当代美学/艺术学研究逐步从本质主义的理论思辨向艺术存在、审美文化的具体研究转型的一大表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类学特有的学术功能和思维范式适应了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术转型的内在需要,它实际上构成了当今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之所以成为可能的一个重要的学理基础。再从国际学术走向看,艺术人类学的崛兴也绝非偶然。自19世纪人类学(这里指与体质人类学相对的文化人类学)产生以来,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至今也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流派众多、思想繁富、视域广阔、影响日隆的“显学”。不仅人类学本身逐步走向成熟,而且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姻”也渐成潮流。“换一个人类学的眼光”,正越来越自觉地成为许多传统学科寻求发展创新的一种学术共识。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在他的著作《人类学》中就已宣称:一个人类学的时代已经到来。当代德国哲学家蓝德曼也指出:“人文以及社会科学,……现在开始考虑它自身的方法和目的了。人类学是时代的潮流。”[1] 这些预言毫无疑问正在变成现实。就我国的美学、艺术学研究来说,目前就不光产生了艺术人类学,而且还涌现出了审美(文化)人类学、文学人类学、音乐人类学、美术人类学等诸多新兴学科,表现出了美学、文艺学、艺术学与人类学进行“科际整合”的强劲发展势头。当然其他自然、社会、人文学科中这种与人类学的“联姻”趋向也同样蔚然成风。
然而问题是,当人们谈论人类学这门学科时,当我们试图运用人类学这一思维范式开辟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这条美学/艺术学研究新路时,这里所说的人类学到底是哪个层面哪个意义上的人类学呢?或者说,用来作为艺术人类学学理基础的人类学思维范式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而言,实在具有基础性、关键性意义。因为与何种层面何种涵义的人类学相整合,直接规定着该学科在科际整合过程中将显现出何种学术能量、方向和水平,规定着艺术人类学将实现何种程度的学术创新与突破。所以,研究一下人类学的思维范式,特别是古典人类学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同异,把握一下人类学思维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了。
一、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共相性
我们必须首先确认这样一个基本的学术事实,那就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门派的人类学,作为同一个学科范畴,它们必定存在着学理基础和思维范式上的一致性、共相性,而且正是这种一致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