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应全:“新美学”与“新美学在中国”
2015/9/24 15:01:36
“新美学”与“新美学在中国”
黄应全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
摘要:在西方,“新美学”是相对于“美学”、“反美学”、“后美学”等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实际出现过且在今日西方美学界仍然存在的几种基本美学形态而言的,是今日西方美学论争中的基本范式之一。但在中国,情况大不相同。如果一定要给中国今日流行的美学加一个称号的话,不妨叫做“前美学”,笔者称之为“本原论美学”。本原论美学之所以是“前美学”而非“美学”,乃是因为“美学”关注是审美的特殊性,而“本原论美学”关注的则是审美的一般性(即审美的本原);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是西方人所谓“本质论美学”。中国今日如果要发展一种新美学,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本原论美学。中国的新美学既要超越国内流行的那种旧美学即本原论美学,又要超越西方过去流行的旧美学即本质论美学和反美学、后美学。结论:中国的新美学应该是一种超越本原论的新本质论美学。
关键词:美学;反美学;新美学;本质论;本原论;新本质论
一、当今西方美学的尴尬处境:“反美学”还是“新美学”
在今日中国,“美学”总体上还是一个毫无问题的字眼;但在今日西方①,严格意义上的“美学”经受了很大的冲击,其存在合法性早已受到深刻的怀疑。西方1980年代以来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转变就与批判和消解美学是不可分割地联在一起的。其中,中国学者最熟悉的“美学”批判者可能要数雷蒙.威廉斯和特里.伊格尔顿师徒。威廉斯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等著作中,对“美学”概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它并非永恒常在的本体论概念,而是18、19世纪资产阶级发明的意识形态。②伊格尔顿则专门撰写《审美意识形态》一书,把“美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加以阐述。这种思路的基本结果就是通过否定“美学”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否定严格意义上的“美学”的存在。可以说,占据今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主流地位的文化研究在本质上就是“反美学”的。
约翰.J.焦根(JohnJ.Joughin)和西蒙.莫尔帕斯(SimonMalpas)在《新审美主义导言》中说:“反美学的高潮期可以说是与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早期所谓‘文化战争’的兴起相一致的。”[1](4)这里的“文化战争”主要指试图取消高级文化(主要指高级艺术)与大众文化(主要指大众艺术)的区分而导致的一场大论战。论战的焦点是“高级艺术”、“低级艺术”乃至“艺术”、“非艺术”这样的概念是否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拥有真实的存在。如果根本不存在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之分,如果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根本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就成了问题,因为在过去,主要是被称为“审美”(theaesthetic)的东西确定了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而美学就诞生于研究“审美”的需要,美学就是研究“审美”的学科。艺术与美学之间之所以关系如此密切也是因为过去的人们相信审美成分在艺术中体现得最为集中最为典型,而且艺术的存在以审美成分的存在为前提。反美学是反艺术、反审美的必然结果。
对于仍然相信美学的人来说,面对反美学的激烈挑战,美学也并非一无所获。美学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便是明确了美学的中心问题所在。美学中心问题并非如中国当代美学长期以为的那样是“美的本质”问题(不论你把“美的本质”理解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