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
2009/5/31 21:32:22

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
仪平策
[内容提要] 现代人类学立场对于生态美学研究的意义主要有四:一是人类学作为以具体直接的人类生活为终极存在的思维范式,超越了主客二元的传统思维模式,从而彻底还原生态美的和谐本质;二是超越了实践论美学的工具论、认识论局限,恢复了马克思存在论实践观的现代品格;三是使生态美学超越了一般生态学范畴,使之进入真正人文的、审美的领域;四是有助于建构一种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美学。
[关键词] 生态美学 人类学 现代立场
 
21世纪中国美学将走向何处?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一,但从社会现实需求和美学发展趋势看,生态美学的崛起应是无可置疑的。它是当代美学超越本质主义模式而走向审美文化、审美存在这一重大学术转型的集中体现。这样,关于生态美学研究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课题便凸现在美学工作者面前。其中,应以一种什么样的学术立场来研究生态美学,便是首先必须考虑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构成了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逻辑前提,同时也是衡量这门学科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合法性和现代性的标准之一。笔者以为,对于生态美学的建构来说,人类学就是这样一种现代学术立场。关于这一点,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谈点初步想法。
(一)
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这恐怕是没有很大疑义的;而生态美的本质应是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论点。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提出这样一种简单抽象的论点,而在于能否使这一论点成为真正切合现代语境的一种具体思想、具体理念;从方法上说,亦即能否以一种现代性的学术立场和思维范式来阐释和表述这一观点。因为我们知道,以“和谐”为美并不是一个现代命题,而是早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就已提出的美学观念,特别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更是最接近人与环境的和谐这一生态美本质的。但这毕竟是古人表达的和谐美观念。实际上,人类自古至今对“和谐”这一范畴的具体解释并非恒定不变抽象统一的,而是因不同时代思维范式的差异而多有变化(详后)。这也就意味着,建立现代形态的生态美学,解释现代生态的和谐美本质,就必须诉诸现代水平的学术立场和思维范式。那么,何谓现代学术立场和思维范式?笔者认为首选便是人类学。
人类学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大致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层面指的是一种现代思维范式,一个层面则指的是一门现代新兴学科。这里所说的现代人类学,主要是就前一层面而言的。那么,为什么我们选择人类学作为一种现代思维范式呢?
我们知道,人类思维(或思想、意识、精神、观念等)归根结底是反映存在、理解存在的。一方面,存在为何,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的思维为何。这是唯物的观念。另一方面,人类如何思维,或者说以怎样的思想方式解释存在,也反过来规定着存在如何呈现。这是辩证的观念。从这个意义看,人类思维范式的变革,实质上也是一种存在论的变革。那么,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人类的思维范式发生了哪些变革,或说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呢?大致说来,与人类文明三次大的变革相对应,人类的思维范式也经历了三大阶段,即古代农业文明阶段的世界论范式、近代工业文明阶段的认识论范式和现代“后工业”文明阶段的人类学范式。①世界论范式追问的是,世界何以存在?也就是偏于从对象的角度,思考世界存在的原因和根据。认识论范式追问的是,人类能否认识世界的存在?也就是偏于从主体的角度,反思人类认识的可能性和知识的合法性。但是,无论是世界论范式,还是认识论范式,都有一个基本的思维定势,那就是都将对象和主体分离开来,将客体世界和人的认识分离开来,前者忽略了主体的存在,后者则将世界的存在“虚置”起来。显然,二者贯彻的都是一种主客对立的二元论思维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