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的当代变迁及启示
2009/4/7 13:27:36
进入20世纪后,在中国现代化变革浪潮的冲击下,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长期生存于乡土社会环境中的民间美术修遭淘汰。但值得注意的是.陕西的凤翔泥塑非但没有在这场变革中销声匿迹,反而显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一特殊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何以会出现这种状况?这又是一种基于何等意义的繁荣?它今后的发展态势如何?这一个案又能为整个民间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怎样的启示?
一、变迁的动力
建国后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整个民间文化形态和民俗活动被大大地扼制,作为民俗活动载体的民间艺术也处于风雨孰摇之中。文革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政府部门到文化艺术工作者对民俗文化的价值逐渐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恢复、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①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士也同样感觉到学习民间艺术的必要性,他们深人民间,广泛收集、整理和学习、研究民间艺术,同时用现代眼光和手段对民间艺术加以观照和改造。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逐渐显现出来。为保障民间艺术的发展,国家就工艺美术生产和销售的有关问题及研究、开发、生产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的问题先后发布过一系列文件。②在变革的时风中,民间艺人不仅有变革的要求和愿望,而且积极以实际行动介入革新实践。
凤翔泥塑的变迁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促成的,促进其变革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扶持
凤翔县文化馆组织专人深入乡村农家,对县境内的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和挖掘,积极推荐、组织艺人及其作品参加国际国内的展览和技艺交流活动。此外,地方政府还采取积极的税收政策,利用本地民间艺术资源成立了专营公司,举办各类旅游节、艺术节、民间艺术展销会和一系列与凤翔泥塑相关的活动。
2、专业人士介入
陕西雕塑工作室聘请凤翔泥塑艺人向专业服塑家传授民间技艺,专业雕塑家则边学习边在手法和材料方面对凤翔泥塑进行革新。这种新型凤翔泥塑虽延续脱模塑型的传统造型方式,但造型理念和结构形式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论家的研究也对凤翔泥塑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和民间美术研究专家陆续到凤翔考察,针对凤翔泥塑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探究。
国家邮政局设计师王虎鸣设计的邮票为扩大凤翔泥塑的名声发挥了特殊的作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的生肖邮票都以凤翔泥塑为主图案,这两次人选生肖邮票使凤翔泥塑声名大振。
3、大众传煤的舆论宜传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凤翔泥塑的发展和繁荣与大众传媒的宜传是分不开的。
4、艺人的革新
在有利的社会环境下,凤翔泥塑艺人也不断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价值定位:一是以手艺活参与市场交换,把民间技艺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二是以泥塑作品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谋求声誉和地位。在销售上,艺人们除了继续在集市和庙会摆摊外,又增添了租赁店面坐地行商的方式,还有的更进一步,成立公司或以“公司+农户”的方式来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项目。在宜传上,艺人们不仅积极参加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的艺术性展览、商业性展销会,而且还以举办个人雄塑展的方式进行自我包装。
二、变迁的“去乡土化,倾向
在政府、专业人士、传煤和艺人的合力下,凤翔泥塑人选展览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这些展览和交流成为泥塑走向市场最有利的宜传。连续两年上了生肖邮票,又当选为羊年吉祥物之后,凤翔泥塑在旅游、工艺品市场的流通渠道更加畅通,产品的商品化特征日益显著。泥塑带来的经济利益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创(制)作泥塑的行列,同时也加剧了泥塑市场的竞争。这种竞争又引发了乡民之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