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平策:论中国母性崇拜文化
2009/5/31 21:38:38
论中国母性崇拜文化
仪平策
世界上恐怕很少民族有像我们中国人这样崇拜母亲了。大凡歌颂、赞美最崇高最神圣的事物,我们总喜欢把它比作“母亲”。大地是母亲,故乡是母亲,人民是母亲,党是母亲,等等,却很少听到有把最崇高最神圣的事物比作“父亲”的。这跟西方就有些差别。在西方人心目中,“父亲”是最崇高最神圣事物的人格象征。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期称作“天父”;基督教徒们则管上帝叫“圣父”,把上帝派在人间代理众生的人员叫做“教父”。教父的首领是教皇,地位高于世俗皇帝,后者是教皇凭上帝的名义任命的。但在中国,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佛教传来后,经过了一场“沙门”与“王者”之间的地位之争后,最后还是跪拜在皇帝(王者)脚下。不过,皇帝尽管地位最高,却被称为“天子”。按说应该把“天”叫作“天父”了,可是从来就没有这“天父”一说,因为“天”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人格意味,只是一种颇具原始意味的自然崇拜对象,也是一种抽象的最高权威形式。那么,“天子”究从何来?东汉许慎在《五经异义》里讲:“圣人无父,感天而生”;又在《说文》里讲:“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许慎是一大学者,自然不会不知道“父亲”在生子中的关键作用,但却硬要虚置甚至是否定了“父”的存在(“无父”),独把“人母”推崇出来,把“神圣人母”置于“天子”之上,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以为,此乃原始母性崇拜之遗习也。换句话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是父亲,而是母亲才是最神圣最崇高事物的象征。
更为重要的是,在至高无上的“天子”之上,却立着一位虽无名义上的职权但却无比神圣的“人母。”我个人觉得,这实际上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政治伦理的文化结构。“天子”在性别身份上严格地是男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大约自夏禹传位子启,以后历代君主,莫不传位于男,而无一位传于其女者,由此可知中国至晚在夏商始就已步入男权和父系的社会。男人成了社会的统治力量。但另一方面,素有“寻根”传统的中国人,当他们去寻觅自己的根本时,发现的却不是父亲,而是母亲,连皇帝也不例外,他的生命,他的一切,莫不本于“神圣人母”!男权社会之传承以“姓”不以“氏”为主脉,而“姓”者,“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说文》),从何而生?自母而生也。《释文》曰:“女生曰姓”,这也就意味着,在男权社会的背后,在它极力追觅的本源处,在它伦理生命意识的极深处,始终有一位至尊至圣至慈至爱的母亲形象。这仿佛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文化的“原型”和“情结”。只要是炎黄子孙,不论他走到那里,他都割不断与这一“文化母亲”的原始自然的情感“脐带”。母亲的形象就永恒地活在中国人的生命里、血液里、灵魂里和梦想里。海外游子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叶落归根”;“根”在哪里?在祖国、在生地、在故乡、在家园里,从更深的本源讲,也就是在作为这一切之象征的母亲那里,或者更彻底地说,在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和神秘的“子宫”里。那里,才是中华儿女的肉身的安息地,灵魂的栖寄所,才是他的人伦之本、种族之源、存在之始、生命之归。
老子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①此言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