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平策:母性崇拜与审美文化——中国美学溯源研究述略
2009/5/31 21:40:42

母性崇拜与审美文化
——中国美学溯源研究述略
仪平策
当代人类学研究认为,文化具有某种人格气质。它往往选择一种气质或融合几种相关的气质,并把这种选择“专断”地揉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而在学术和艺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①这种文化气质论给我们的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照。如果我们的视野从“美学”扩延至“审美文化”范畴,并且假定中国审美文化具有某种特殊气质,那么对这种气质的类型、构造、成因、背景等等的探究和识别,无疑会拓展出一种新的学术疆域,即对中国美学的研究,从目前偏于对其“已成”形态、特征和轨迹(即“流”)的辨析与描述,转换为对其深层的文化“母语”(即“源”)的追问与阐释。显然,这样一种溯源性的研究是极富魅力也很有意义的。
(一)
从总体上看,特别是同西方相比较,中国审美文化的气质特征大致可用“女性化”来描述。对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辨认和说明。
其一,在审美文化的理想形态上,同西方较多阳刚和崇高之象相比,中国更显著的特征是偏于阴柔或优美。当然,中国也强调刚柔并济,但总的看是以“柔”见胜。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与道家“守雌致柔”的学说,筑成这一阴柔文化之“语境”。如果说汉唐之际,在总体阴柔的基础上还能见出某种阳刚之象,那么中唐以后则分明是专于阴柔了。这就直接显露了中国审美文化偏于女性化的气质特征,因为无论从自然的还是历史的角度看,阳刚与男性,阴柔与女性,或如康德所说,优美与女性,崇高与男性都是呈对应关系的。
其二,在审美文化的结构模态上,如果说西方表现出鲜明的二元对立之色彩,那么中国则具有较突出的中和守一之特征。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明确指出,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是父权制的产物,它根源于男/女对立,通过这种对立形成的“女性缄默”秩序来肯定和强化一种男性(菲勒斯,Phallus)中心主义话语。应当说,这一批评是深刻的,同时也说明西方审美文化传统是“男性化”的;而反对二元对立,强调建立一种男与女、神与人、天使与肉体和谐共存的世界,则是女性主义批评的纲领和目标。①这也似乎意味着,女性更倾向于中和守一的理想。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男女在运用左右脑上有所不同。男性是将左右脑分开来处理不同问题,而女性则“用左右脑集中解决一个问题。”②这表明,中国审美文化更追求中庸和谐,与它的“女性化”气质是不无联系的。
其三,在作为审美文化之范型的艺术观念上,西方大致是主智论传统,强调艺术对客体的逼真摹仿、写实和再现;而中国则偏重于主情论模式,讲究艺术应重在表抒主体的情志、情味、情趣等。虽然男女在理智与情感倾向上的分别不是绝对的,但男性主智,女性重情也为一般心理学所认可。西方艺术主智,早已为女性主义批评运动指摘为“男性权益的同谋”,亦即其文化气质是男性化的;而中国艺术主情,则以其对情感心理体味和表达的敏感性、细致性、显露出较浓厚的女性化气息。
其四,在审美文化的思维形式、理论形态上,西方更讲究理性思维、逻辑推论和概念抽象,而中国则注重实际经验、感性直觉和体验品味,中国美学思想多见于对具体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感悟、评点、随想等。这种一偏于逻辑抽象,一偏于经验直观的特点,按照心理学、人类学的通常看法,也大致可以认出西方偏于男性化,中国偏于女性化的气质类型差异。
对于以上问题虽然还不能一概而论,但中西美学通过比较所体现出的不同偏向又是明显的。如果这点是成立的,那么进一步的追问就会是,中国审美文化总体上为什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