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
2009/5/31 21:42:25
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
仪 平 策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内容提要: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生活为动力、为源泉、为内容的美学,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美学,是彻底落实终极关怀使命的美学。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生活美学是21世纪人类美学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向。
着重从四方面论证:①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为生活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前提;②生活美学是对近代以来“超越论”美学的一种学术超越;③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为生活美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基础;④中国传统美学为生活美学的创建提供了丰富文化资源。
关键词:生活美学 21世纪新美学 美学趋势
审美文化的崛起与发展,已成为中国自20世纪末以来最普遍最突出的文化景观,它以一种从未有过的规模和力度,勿庸置疑地进入并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此,美学界虽看法参差,毁誉不一,但总的来说,是忧患者、批判者居多,而肯定者、赞赏者较少。多数学者认为,审美文化在世俗领域、市民阶层、大众社会中的深广发展,美和艺术在感性、通俗、表象化、娱乐化层面的狂欢,总之是向日常生活界面的回归,标志着“人文”理想的一种退场和缺失,意味着“崇高”精神的一种沉沦和堕落。言语之间,大有视为洪水猛兽之意。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种来自所谓知识“精英”阶层的忧惧和批评是苍白的,当代审美文化依然按照它固有的轨迹和自身的“逻辑”蓬勃向前。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现有的美学话语、理论体系在应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挑战方面是无力的和失效的,它同当下审美文化实践实际上呈一种隔膜脱节状态。它所习惯的“贵族化”学术姿态使之在新的艺术现实、审美存在面前,只能选择本能的抵御和盲目的指摘,而不是理性的认知和积极的介入。对此,中国当代美学已到了自觉反思自己并尽快做出调整的时候了。
为此,本文提出“生活美学”概念,以同当下审美文化实践的发展指向相对应。
收稿日期:2002—09—01
作者简介:仪平策(1956—),山东高密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教授。本文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中国当代文化产业与审美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existence)生活为动力、为本源、为内容的美学,是将“美本身”还给“生活本身”的美学,是消解生活与艺术之“人为”边界的美学。它所谓“生活”,不同于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生活”,因为车
氏尽管将美学的重心从“先验理念”拉回到“现实生活”,但他所理解的生活总体上依然是一种抽象直观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是一种等同于“活着”的“生活”。我们所理解的“生活”,指的则是人类在历史的时空中感性具体地展现出来的所有真实存在和实际活动;它既包括人的物质的、感性的、自然的生活,也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社会的生活,是人作为“人”所历史地敞开的一切生存状态和生命行为的总和。因此,它不是脱离了人的“此在”状态的抽象一般的生活,而是每一个人都被抛入其中的感性具体寻常实在的生活。所以,所谓生活美学,也就是将美的始源、根柢、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在生活美学看来,美既不高蹈于人类生活之上,也不隐匿在人类生活背后,而是就在鲜活生动感性具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