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平策:文学民族性身份的现代人类学还原
2009/5/31 21:44:48

文学民族性身份的现代人类学还原
仪平策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文学民族性问题是中国现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一个“焦虑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实际上被“个别化”、“边缘化”、“表面化”了的课题。现代人类学将为该问题研究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提供一种可能。现代人类学立场的核心是肯定人类文化的相对性和差异性,将人的抽象、普遍、同一的本质还原为具体、特殊、多样的存在,最终突出人性的“民族化”身份和特征。为此,本文提出立足现代人类学立场,“还原”文学的民族“身份”(特性)的主张,认为文学的民族性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应否“去蔽”、“还原”的问题,以此反思我们以往的学术研究现状,重构真正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文艺学。
关键词: 文学民族性问题 现代人类学立场 文学还原 民族“身份”
文学的民族性是文艺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一个“焦虑中心”;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全球化压力的日益进逼,它愈加凸现为美学、文艺学所必须正视的一大理论焦点和前沿课题。道理很明显,经济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要拉动文化(包括文学)的全球化,在这种情势下,文学民族性的保持是否还有可能?我们该怎样看待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民族性问题?文学的民族性身份该如何厘定?诸如此类的美学/文学“焦虑”,显然亟需美学界、文论界做出深入探究和解释。为此,笔者拟从现代人类学立场出发,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以向师长同仁求教。
(一)
我们不妨先从文学民族性问题在我国现当代美学、文艺学发展中的实际状况谈起。
众所周知,自“鸦片战争”始,文学民族性概念便被历史地楔入了中国美学、文艺学的视野之中(在此之前,文学的民族性在我国几乎算不上个问题)。但在,由于种种原因,该问题一直没有在理论上得到真正深入的梳理和探究。在一个复杂、多元、变动的中国近现代语境中,特别在一个始终被诸如世界视域与民族意识、本土“国故”与西方新学、古代传统与当代价值等多种矛盾和冲突所缠绕的中国近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民族性问题常常找不到自己明确的学术“身份”和适当的理论定位,甚至很多时候,民族性几乎只是文学一个堂皇而空洞的修饰词,不时处在被模糊、扭曲或边缘化的境地。纵观历史,中国近现代文艺学固然一直在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对峙中蹒跚前行,正如王瑶所说:“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对立统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1](P16)但总体上看,在这场对峙中,中国近、现代文论强调文学的世界性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仪平策(1956—),男,山东高密人,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美学与文化研究。
更甚于强调文学的民族性;世界性是“普遍”,而民族性只是为世界性所整合和统一的“个别”,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呈极不对等的状态。
这种不对等状态的形成,与近代以降中国特有的主流文化观念密切相关,首先,在多数学者那里,民族性即意味着本土性,而本土“国故”基本上就相当于“国渣”,是封建、落后、古旧、陈腐的代名词,而惟有西方新学代表进步与科学,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信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便是“全盘西化”口号的响亮提出。陈独秀主张:中国要“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2](P148)此为以西方模式改造中国社会的最早论点。王国维在20世纪初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