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偏尚阴柔的人类学解释
2009/5/31 21:45:30

中国审美文化偏尚阴柔的人类学解释
The anthropologic explan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culture emphasizing on femininity
仪平策
中国审美文化偏重阴柔之趣,这差不多已成为美学界的一个学术共识。当然这并不是排除阳刚之美在中国审美文化中的存在,而是说它虽然存在、甚至有时候也很受推重(像《周易》讲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类),但总得来说还是以阴柔胜。比如中国美学的两大基石是儒家和道家,而儒家的“儒”本身就是“柔”的意思(《说文》),故儒家美学以“温柔敦厚”为“诗教”原则;道家的“道”则为“玄牝之门”(《老子》),故道家美学以“守雌致柔”为根本理想。这在语义学的意义上其实已昭明了儒、道主“阴”尚“柔”的思想旨趣,并造就了中国审美文化偏于阴柔的基本“语境”。在这一基本语境中,中国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所具体表现出的偏尚阴柔的观念、趣味、叙事、意象等,可谓多多,兹不一一。
中国审美文化偏好阴柔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直接来看当然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心理、性格、气质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化特征。具体说就是同西方那种崇尚攻击、强悍、勇力、冒险、征服、独立等等“男人气”十足的文化类型相比,中国人更表现出内守、温厚、柔顺、安适、和平、中庸等等颇多“女人气”的文化诸相。这一点,已经有许多学者做出了相同或相近的论述。但是,中国文化为什么会形成这一女性化偏向呢?其根源究竟何在?这显然是一个更根本、更深层的问题。恰恰在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上,人们看法的歧异多了起来。这固然是正常的,但也说明这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有学者最近从生理学、遗传学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女性偏向及其成因做出了解释,(1)其主要思路,就是从狩猎文化必然以男性为主,而采集文化必然以女性活动和思维为主的前提出发,认为以采集以及与采集相关的农耕为主的中国文化,必然是女性本位文化,而以狩猎为主的西方文化,则必然是男性本位文化。应当说,这种旨在探究中国文化本源的解释活动本身是很有意义的,其说法从逻辑上看也是有道理的,而且采集与女性、狩猎与男性相联系的观点确在文化界早已流行。(2)不过,如果回到中西方具体的历史文化中,这些结论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因为其一,诚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人类早期文化的重要因子都是由妇女凭其创新精神创造的”;“这就意味着母系意识或月亮意识处于人类意识的开端”(3)。从这个角度说,以狩猎为主的西方文化最初也应当是母性(或大母神)意识占支配地位的文化。那么,这与西方文化是狩猎文化,因而必然是男性文化的推论是否有点龃龉呢?其二,从史前史的真实情况看,中国的原始大母神形象固然众多(如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简狄、姜嫄、西王母……等),但西方的原始大母神崇拜同样非常发达。如欧洲史前器具艺术(与洞窟艺术相对)中就有很多旧石器时代制作的女性雕像,其中以“温林多府维纳斯”为最典型,其特点就是突出强调乳房、肚腹、臀部、阴部等性(生殖)器官。朱狄先生说:“这些史前最早的女性雕像很可能是母系社会图腾崇拜和丰产巫术的遗迹”。(4)也有人说它们就是生殖女神,故冠以维纳斯之称。这说明,至少在远古(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西方女性的地位是高于男子的。显然,这个史实也与西方狩猎文化就一定是男性本位文化的推论不符。其三,既然中西方史前文化和艺术遗迹均表明,人类早期经历的都是母系社会、都是女性本位,那么,为什么中国文化的发展会表现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