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与自由——从染缬艺术看中国民间图案之美
2009/4/7 13:29:18
蔡光洁 (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作者简介:蔡光洁,女,1972年生,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工作。
摘要:本体实而花萼振,看似简单而普通的民间艺术,却包含着非常讲究的图案形式与特殊的意义。文章从格律与自由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民间染缬图案所呈现的外观造型图式及其含义,从内外两方面结合来阐释民间图案美之所在。
关键词:民间艺术;染缬;
“美如山花,灿若群星”。这是现代人对重新审视民间艺术之后由衷而发的颂扬之词。如今我们拾起一朵山花,从染缬艺术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间图案之美。染缬,是指在纺织品上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防”和“染”之后形成花纹的工艺门类的总称。染缬工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根据不同的工艺手法和艺术效果,主要分为蜡染、扎染、拔染、夹染、印花等种类。这些手工艺是中国历史上织物染色的主要方法,也曾在全国普遍生产。随着现代工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目前只有在江苏、浙江及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偏远地区还保存有手工染缬民间作坊。本文是从民间染缬图案所体现的格律与自由两种形式的基本构建和特征来切入中国民间图案美之所在。
1格律——美的法则
1.1格——方与圆中国图案早期就具有了格的特征。格为框架,规定着图案的外形和布局。方与圆是格的基本形式。中国的先民们对宇宙天地的认识,素有天圆地方的观念。古人云:“天者,阳也,规也;地者,阴也,矩也。”规矩出方圆,天地乾坤以方圆取象,这是早就内化在民族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之中的。一切万物都存在于天地之间,方与圆成为了一种秩序的依据,一种美的基本格律、美的法则,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片天地。
从出土的古代丝织品到现代存留的民间染缬作品,方与圆的构图格式最为常见,而且结合用品的外部造型,有的以方为主,圆为次,多数是方圆套叠、破方为圆、方中有方。回纹、方胜、万字、绵长、几形等是常用的方形纹。如福建南宋墓出土有印花织品“宋绮梅花方胜纹”,“明绢如意方格纹”;湘西一带的印染常用圆点的疏密组成层次不同的花纹;贵州丹寨蜡染最常用涡形和云纹,还有唐代曾盛行的“联珠纹”、清代的“团花纹”都是圆格式的典型;贵州重安江一带少数民族的传统蜡染将方与圆结合变化出高度几何化、抽象化的动植物纹样,在一个画面里将直线和曲线组织得天衣无缝,使它的风格细密、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方形与圆形的结合,使中国图案体现了直与曲、动与静、刚与柔、坚与硬等许多对立因素的统一,使图案构成极具变化又很协调。方圆的意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人们常以“刚柔相济”来表示完美的人格。传统思想意识的根深蒂固,深深
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通过民间艺术形式方方面面的体现,追求方正圆满的染缬图案造型便是潜意识的外化结果。
“艺术形象不止诉诸人于感觉,它通过感觉还可以诉诸于人的理智。图案既有感性的因素,也有理性的因素。”[1]格和数就是图案中的理性因素。它表明了图案相对于绘画,更讲究规律和形式美感的一面,所以图案又被称做“羁绊艺术”。
1.2格与数在图案的构图形式中,格和数的观念是密切相联的。由格分割成数,因数排列成格,它们相辅相成,使图案极具装饰、概括、节奏及韵律之美。中国人自古就喜用偶数。俗话说:“好事成双。”大多数民间染缬用品图案上再现的动物几乎都是成双成对的,你追我赶,你呼我应,形成十分喜乐、非常和谐的图案。人们从自然界中认识到数的存在,数与自然、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数所代表的意义,从而在生活中遵循自然的法则。同偶数一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