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震林:论原始模拟的食物想象及其表演形态
2009/6/3 16:56:06
论原始模拟的食物想象及其表演形态
上海戏剧学院 厉震林
摘要:原始人类具有敏捷的模拟能力,是远古时期生存生活的残酷要求,乃是一种食物想象的方式。除了对动物和植物的摹拟,还有文身和手语的摹拟,又逐渐演化成为巫术性质的神秘摹拟,从无神性的舞蹈“表演”和哑剧“表演”向有神性的舞蹈“表演”和哑剧“表演”演化,包含了某种“扮演”的意味。
关键词:原始模拟 食物想象 表演形态
一、 想象食物的自觉模仿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较早动物形象,是从勒·费拉斯(Le Ferrassie)洞穴出土的线雕动物,大概是奥瑞纳中期(Aurigncian) 时期的“作品”,圆雕动物是1840年在法国布鲁尼柯(Buruntquel)地区发现的雕刻在驯鹿角上的马的形象,大约制作于马格德林中期(Magdalenian)。从奥瑞纳中期到马格德林中期这个阶段,已经出现许多半人半兽形象,将人类装扮成某种动物模样,或者模拟动物形状,例如人类学者布勒伊(H.breuil)认为阿尔塔米拉洞穴(Altamira)顶壁奥瑞纳时期的一些侧面画像和拉斯柯洞穴(Lascaux)中的鸟头“呆子”,都是戴了面具的人的形象,还有那个霍恩斯·特拉·佩纳洞穴(Hornos de La Pena)中半绑着一根尾巴的人,以及三兄弟洞穴(Le Trois Freres)戴着野牛头面具的人的形象。最为著名的还是三兄弟洞穴中的“鹿角巫师”,曾被称为“神人同形”的“三兄弟洞穴神”(The God of the Le Trois Freres),岩画中的形象,戴着兽冠,披着兽衣,脸上眼珠圆睁,胡须一直推到胸前,前臂呈现弯曲形状,用黑色粗线条勾勒出整个外形,曾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个正在进行巫术仪式的巫师。
人和动物的天然关系,体现了原始艺术的发生,应该从非艺术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因为这些雕刻、壁画和岩画许多是表现远古人类装饰成动物,以便于突然向羊群、鹿群和鸵鸟群发动袭击,例如乔治·威廉·斯托曾经临摹的一幅非洲岩画,画中原始狩猎者将自己装仿成一只大鸵鸟的模样,企图靠近鸵鸟,而真正的鸵鸟也似乎感觉到什么,都转过头来望着这只不是它们同伙的“同类”。而这一些原始“作品”,也应该是当时原始人类生活的摹仿反映。
人类学家认为,肉食作为主要食物,乃是从猿演变成人的重要一步,因此,猎取动物便成为原始人类生存的最大问题。在远古时期的荒蛮大自然中,原始人类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加上他们的狩猎能力有限,食物匮乏一直是困扰原始人类的一个当务之急。这在远古岩画文物中,如同上述的远古岩画“作品”,有着深刻的印迹。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原始岩画中,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原始岩画,例如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动物形象竟占岩画全部图像的90%以上。中国新疆阿尔泰山岩画和天山岩画、甘肃祁连山岩画和黑山岩画、青海哈龙沟岩画和巴哈毛力沟岩画,动物形象都占据着岩画主体,而且,动物属种众多,对动物形象的描绘非常细腻准确,反映出了动物和原始人类的深层关系。一旦进入人类童年历史,食物的意义将会是历史的最大主角和真正的原动力,“在原始水平上,意识实际上被等同吃。”[1]
为了提高迷惑动物能力,以便获猎更多肉食,原始人类便会自觉产生一种模仿动物行为。这种模仿行为,是原始人类为了生存的必然动作。“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2]而且,摹仿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不仅仅是模仿动物以便更好进行袭击,获取生存所需食物,“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