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阿布:拒绝与拯救——全球化视野下彝族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
2009/7/19 10:29:19
关键词:
彝族 全球化 知识分子 文化全球化 民族主义 文化例外 母语
内容提要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集中阐述彝族当代知识分子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拯救与发扬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彝族文化。
就彝族知识分子而言,继封建社会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汉文化、新文化运动、全球化这三大社会现象对彝族文化本身有着颠覆性的冲击。尤其是全球化的大旗在古老的彝区,在彝族知识分子的内心猎猎作响。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彝族知识分子,他必须在泛文化的引诱和惩罚之中找到新的平衡点。也即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彝族知识分子,他必须具有准确的文化立场,自觉的文化觉醒,他才有可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同时,他必须在拒绝与拯救这个看上去对立,实际上却又相辅相成的环境下,完成艰难而优美的转身。
第一章 八千年彝文化五千年文明史
人类的文明史区区不过数千年,但在今天人类有限的认识里,人类已经实实在在地存在了数百万年。这一事实,太阳一样悬挂在我们头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庙宇还是江湖,都不需要作任何解释。所谓只有知识成为常识或者常识的一部分,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才将有可能滔滔不绝。
一:彝族概述
彝族是一个远远比今天中国教科书的陈述还要古老的民族。在这里,我更乐意这样挑明:我们口口声声所说的一个民族的古老,实质上指的是其文化的古老。从广大专家学者所认同的彝文典籍《西南彝志》①看,彝族具有比汉文化更加长远的文明史。单是彝族在药典、诗文方面的论述,就比汉文化早几百上千年。最早记述彝族的汉语著作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史记》,太史公用吊诡的笔法写道:“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②这也是以汉文献参考为主的专家学者经常所引用的史实。究其根源,文化的排他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所谓的主流文化,指的也即是排他性最为锋芒的一种文化。但是在中国,官方和学者认可的多种民族文献中,彝族文献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无可回避的文化烙印。
从今天的世界版图来看,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越南、缅甸、老挝、泰国。著名教授刘尧汉先生撰文指出:彝族向南迁移,同时他们也向北越过天山山脉,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繁衍为今天的印第安人。可惜这一论述,因为缺少DNA之类的现代科技支撑而湮没在学界。其实,任何一种文明都来源于人类自身创造,我们今天总是习惯站在自身创造出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上推论一切,肯定和否定一切,这实际上是反科学的,至少,是狭隘的。因为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就发展到今天的人类文明而言,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而且总是大于已知的世界。我们用有限的已知来界定无限的未知,这的确过于一厢情愿。DNA是神奇的,碳14是伟大的,但是DNA的背后呢?碳14的背后呢?说白了,科学技术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人类社会,没有哪一种文化,更没有哪一种科学,能发现一切,能解释一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划分: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社会科学教授易谋远先生洋洋大观的《彝族史要》⑶,从人文、自然地理方面冷静地叙述说:“彝族在形成为民族初期,经历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先是彝族先民希幕遮部约在商末周初时自旌中檄外入居于“邛之卤”即成都平原达三十一代之久,与当地土著濮人融合,并与自西北迁来的昆夷发生通婚等联系。”由上述引文可知:其一,易教授厘定的彝族人文历史是在“商末周初”,其二,易教授厘定的彝族自然历史主要是在今天中国的大西南。这与刘尧汉教授所推论的“亚美人种”不在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