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辉:艺术人类学与人文主义
2009/8/3 23:18:17

艺术人类学与人文主义
熊晓辉[1]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人文主义”是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在艺术人类学领域中涉及到艺术人类学对自身认识和思考,而并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在艺术人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思想意义以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人文主义;理论层面;社会思潮;困境

艺术人类学在19世纪末期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类学家使用艺术资料来研究跨文化的变异性或共同性的结果。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人类学理论中,艺术类型及艺术中不断出现的特征组合群,同其他文化一样被用做文化进化和传播普遍假说的证据。19世纪中期,西方学术界进入一个分科日益纷繁的时期,通过对文化的研究来理解人性的学科——人类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人类学是通过研究人类的文化来理解“人”的学科,或通过研究时空和结果中的人类文化来理解人类共性、自性和他性的学科。该学科形成的基点是“文化”,特别是异域民族的文化,成为西方学术界探讨人性的主要参照物[1](p4)。在今天看来,民族艺术比起西方艺术来是比较守旧的,西方艺术一般是高度专业化,鼓励形式不断革新、内容日益繁荣与丰富多彩。
艺术人类学产生初期,也就是19世纪末,艺术人类学与许多人文学科一样开始了从理性向实证的转向。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最早提出了关于艺术类型心理和象征意义的学说,博厄斯的学生克鲁伯则探讨了艺术类型的历史发展与文明进步的相互关系,并对诸种艺术形式作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试图建立艺术类型或形式与社会或社会心理因素的广泛相关性。人类学对艺术关注的取向,若置于整个人文发展思潮中来考察的话,它符合人本主义美学反对理性至上、从概念出发而回归人和审美主体及其经验的学术取向。人类学家费希尔运用统计资料说明,平等社会的艺术特征是简单因素的不断重复,而等级社会的艺术则融合了大量的不同要素。这种分析依据的是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的众趋人格概念,并假定了艺术与社会文化里价值观和艺术类型存在多变的特性,因此,这种观点受到了不少人类学家的批评[2](p192)。再者,在人类学寻求回答或解释有关艺术的一些具体问题时,恰恰人文主义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同时都把目光从理性转向实证,这种学术取向和旨趣的趋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消除了人文主义和人类学的对立。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和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对艺术象征性的人类学研究,人们也经历了从心理学或心理分析到结构主义方法的转变,涌现出了多种理论流派。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阐释,显示出艺术象征性与解决个体心理冲突的古典心理分析关系。但是,也有人类学家所做的研究,证明了不用求助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模式,而根据广泛的宇宙观和技术环境内涵,同样可以分析艺术中的性的象征特性。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也已深深地影响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和发展。
目前,人们对艺术人类学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人认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只是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和原始艺术,非常关注土著艺术、民间艺术等。也许,这些都是艺术人类学研究最根本、最基础的成份。但是,艺术人类学更关心的是全球和全人类性的艺术,它从人和艺术的协调发展出发,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人类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艺术,它强调艺术相关联,即使是对单一艺术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综合单一艺术现象与其他众多现象呈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在当今流行的各种狭隘的人文主义对艺术人类学及其价值的理解上,观念是肤浅的,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批判。人们提出的新的人文意识或人文观念,是从人和人类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从人的生存、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