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人类学视野中的图像传播与视觉叙事
2009/11/15 10:33:25
人类学视野中的图像传播与视觉叙事
电视文献片《艺术怎样创造世界》的跨学科解读
段炼
人类学早已进入艺术史研究,艺术史也早已进入人类学研究,二者相合,构成了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方面,更构成了艺术人类学的主体。实际上,考古学和历史学也是人类学和艺术史的重要方面,这一切奠定了艺术人类学的跨学科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跨学科的多元视角,为我们在人类学视野中探讨图像传播和视觉叙事提供了新的观察和思考维度。
视觉叙事是图像传播的重要手段。静止的独幅图像具有共时性,而活动的连续图像则具历时性,后者的特征是图像的连贯与持续。共时的静止图像(still image)多见于雕刻、绘画、摄影,展现一个过程的瞬间截面。历时的活动图像(motion pictures)多见于电视、电影,展现一个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在过去,有关图像传播和视觉叙事的研究和研究成果,通常诉诸文本书写。今天,在大众传媒的文化和技术条件下,这种研究也诉诸图像,尤其是电视的活动图像,于是研究成果便不再局限于学者的书斋,而以文献影片的方式走向普罗大众。
英国BBC广播公司于2006年推出的5集电视文献片《艺术怎样创造世界》(How Art Made the World),便是以活动图像而对静止图像进行的一种视觉叙述,展示了艺术人类学的图像研究。该片共长5小时,原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教授奈吉尔·斯拜维尔(Nagel Spivel),其同名专著也在当年出版,与影片相辅相成。这套文献片以视觉叙事的方法来解读图像,并追溯到史前艺术和古代艺术,更用现代实验科学来对图像进行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考察。
本文的目的,是要通过解读这部电视文献片,探讨活动图像怎样以视觉叙事的方式去解读静止图像,从而对解读进行解读。
一图像传播
图像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语言,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静止图像只涉及人际交流的视觉感官,而活动图像则超越了视觉,涉及了感官的综合,例如电影电视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在特定技术条件下,甚至还涉及触觉等其它感官,这使图像的传播能力大为加强。
人类最初的交流方式是使用语言,史前人通过说话来沟通,其局限性在于参与交流者必须同时在场,必须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必须使用同一语言。如果这些必要条件不能满足,语言的交流便不得不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转为间接交流,需要第三者转述。然而转述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由于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的不同,甚至出于某种动机的刻意而为,转述会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误传。
人类交流的第二种方式是借助图像,例如史前时期的洞穴壁画、岩画和雕刻。由于图像诉诸视觉而非听觉,不同语言之间的理解障碍消除了,这就像少儿的看图识字,人际交流发生语言障碍时,可以用图像代之。其实,身体语言(例如手势)便是一种图像和视觉的交流。
自文字出现,人类脱离史前文明,书写语言成为人际交流的中介,交流双方的时空局限被超越了,误传率也大为降低。但是,文字交流的双方仍得使用同一语言,因为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纪录符号。在此,图像作为交流和传播工具而具有的优越性再次得到确认。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以宣讲圣经的方式来传播教义。那时大多数信徒都目不识丁,他们只能听讲,无法阅读,他们对教义的领会,离不开神父的宣讲。为了帮助信徒理解教义,教会借助图像,也就是教堂里悬挂的宗教绘画,来阐释圣经。毫无疑问,图像与文字的结合,是传播、交流的有效方式。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中国。与欧洲中世纪大致同时的汉末至隋唐两宋,佛经故事大量采用了图像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保留至今的敦煌壁画便是。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伴随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当中国社会在南宋和明代出现早期的商业雏形时,图像传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