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嘎佐诗:阅读艺术人类学
2010/1/4 21:48:15
阿嘎佐诗:阅读艺术人类学 
阿嘎佐诗
人类学家将艺术视为文化表现(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将其作为理解、把握、研究文化的路径之一,由艺术表现探询艺术与文化之间的相关性。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根据关注点和采用理论方法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萌芽,主要是从进化论的科学式研究到历史特殊论;兴起,采用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大理论范式的民族志,探询艺术在不同文化中行使的功能和意义;反思,随着学科主体从“客观研究”到“主观阐释”的转变,70年代以来出现大量以阐释异文化艺术为目的的深描民族志,以及近二十年来通过反思和拓展研究议题,使得这个领域的研究更加积极深入地加入到学科主体的主题当中。
在我们试图以了解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大致历史、以不同的人类学家研究艺术的实例,来体会作为人类学如何表述作为文化表现的艺术之前,我们首先要承认:人类学自身与它的研究对象——艺术界(art world)牵扯颇深 。例如,野兽派(Fauvism)和立体主义(Cubism)对非西方艺术美学价值的肯定,并借以作为创作的素材,开创了尊重非西方文化的先河。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在借鉴法国人类学家关于非洲、大洋洲以及美洲的著作,采用来自异文化的替代性模式来抗拒本文化的理念和风俗,让西方体验到一种“无法欣赏”的“陌生感”,开启了把文化看作可改变的、可争议的事物的视野,对艺术家本身所在社会的艺术形式、理念及审美提出了挑战。超现实主义关注人类精神“深层”共同的创造力,它的主体是国际性的、自然性的人类,其范围是“人类学的”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及其后人类学对艺术的研究,而且它的精神即用异文化的艺术技巧表述对本社会的批评,深深影响了整个学科的发展。这种关联让我们看到,不管艺术是否是一个自治的(autonomous)领域,它不仅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同时它也受到了所谓艺术精神的带动。

一、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是萌芽时期的主要议题。这一时期的研究类似艺术学,侧重对艺术的物质性存在、艺术的技术和技巧;主要关注地域性艺术风格和起源,以及图案的进化和传播,目的是向西方介绍说明非西方艺术,调和西方文化对于非西方艺术及其审美的陌生感,从而也导致艺术领域的专业化知识成为研究发展中的最大障碍 。
哈登提倡从自然史的角度研究图案艺术,将“原始艺术”视为文明艺术的起始点,将艺术发展分为起源、进化和衰落三个阶段,而研究相对“简单”的“原始艺术”是研究西方复杂艺术的基础,心怀对“野蛮人”的“眷恋”、“珍惜”和“不舍之情” ;而本着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的博厄斯则认为非西方艺术不是西方的过去,它们具有自身的价值。通过对原始艺术的若干基本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他讨论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发展问题以及各种风格得以发展的能动条件。他强调艺术的技术性,认为形式的美感是随技术的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哈登与博厄斯的艺术研究虽然以不同的理论背景为基础,但是他们主要关注的艺术品本身,强调资料搜集,反对理论归纳;哈登提倡用生物学的方式研究艺术,而博厄斯强调的是艺术的技术性,简言之,娴熟的技术产生艺术。但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哈登按照高低将艺术进行历时排列,把非西方艺术视为需要加以研究和保护的“历史残余”。而博厄斯的研究将人类学从“显性”的民族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描述中暂时解脱出来,避免了把非西方社会当成“历史残余”,但是文化之间的差别被取消并被列入同一个项目&mdash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