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不可忽视的“小传统”——从灾后羌民迁居问题说开去
2010/4/4 14:34:48
摘 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在四川地区,深入羌、彝、藏乃至汉族等民间生活进行走访调查,时时会遇见“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分分合合的错综复杂关系。从地位看,“大传统”属于占据主流地位的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小传统”属于处在非主流地位的大众话语、民间话语;从作用看,“大传统”引导着现实文化的方向,“小传统”提供着社会文化的基础。研究当今中国社会问题,要使来自“大传统”的方针政策真正得到合理制订和有效实施,不可不深入底层、实事求是地读懂植根民间的“小传统”文化的内核,多多关注、研究后者,尊重后者的需求,重视后者的作用。
关键词:大传统 小传统 民间信仰 中国社会
不可忽视的“小传统”
——从灾后羌民迁居问题说开去
李祥林
今天是2009年5月12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的日子。点击“中国羌族文化信息网”(http://www.qiangzu.com/),读到两篇有关地震后羌民迁居的文章,一篇是5月9日贴上去的《挥别故土奔向新生活 681名汶川受灾群众迁往邛崃》,一篇是5月11日贴上去的《为留住传统 次生灾害严重的震区羌寨放弃整体移民》。前者转自“人民网”,是该网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后者转自“羌戎博客圈”,作者署名“子夜的昙”,其博客上自称是自由职业者。
前一篇文章报道,2009年5月9日凌晨7点,在热烈的鞭炮声中,在恋恋不舍的告别声中,带着对未来的期盼和憧憬,681名汶川县龙溪乡羌族受灾群众从海拔2800多米的原居住地下来,在省武警总队支援的81辆军车护送下前往成都所辖的邛崃。“据了解,此次搬迁的受灾群众都是居住在地震灾害次生带上,他们原有的家园不但在5.12汶川地震中被毁坏殆尽,现在还不时受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震次生灾害的侵害,而迁入邛崃后,迎接他们的将是永久性居所和全新的生活。”在记者视角的报道中,这些羌族民众之所以永久性迁居,主要是为了避开龙门山地震活跃地段,寻求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从“数十名羌族村民围着一处篝火,闲散地聊着天,交流着各自对故土的依恋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来看,也透露出迁居羌民那种故土难离的依依不舍情怀……当然,搬迁者有搬迁的理由,但在灾后羌人中,也有不愿搬迁者,如后一篇文章写的理县薛城镇南沟村。
距离汶川30余公里的南沟村,有人口220余人,属于5·12地震重灾区。村子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不通公路,从薛城镇上山得步行3小时,下山1个半小时。地震时村里多数人家房屋被毁,迄今仍有许多灾民住在自己搭建的过渡棚屋内。不仅如此,该村所在平时也是地质灾害严重区域,常有泥石流等,由于退耕还林,土地很少,只有极少部分土地种土豆以供食用,经济收入来源靠种核桃和花椒,若是收成好,年均收入800元左右。有鉴于此,为了彻底解决南沟村的困难,政府准备将寨子整体移民至大邑县某山区。然而,事情并不如政策制订方设想的那么简单,村民们经过认真权衡之后,放弃了整体移民,其理由有三:“第一,大家现在居住的寨子,是祖先选择的,如果离开这个寨子,他们担心将无法得到祖先的庇护。第二,如果搬去汉区,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必将丢掉,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第三,南沟村属于高原,他们习惯了高原的气候,而大邑虽然是大山,但却阴冷潮湿,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故土难离,全村人选择了大山上的坚守。”三条理由,有的涉及生存环境,有的体现文化自觉,有的植根民间信仰。文章是从呼吁保护羌族传统角度撰写的,希望政府尊重南沟村保存较好的“在地性”文化,不要以一走了之的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