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读书会第2期纪录: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
2010/5/12 10:35:21
主讲人:方李莉
书名:《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下
时间:5月4日
五四青年节这一天的下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334会议室举行了艺术人类学第2期读书会。本期读书会的主讲人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她主讲的著作是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的一部论文集《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参与本次读书会的有中心工作人员杨秀、安丽哲、李修建、蔡玉琴、汪欣以及关祎,此外还有博士研究生施艳萍、硕士研究生方汀以及各不同专业前来旁听的同学。
本次读书会不论是主讲人对于著作的评述还是各位老师之间的讨论,可以说都十分具有启发性,在方老师的指引下在座的各位对于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渊源、理论构建、研究方法、发展方向乃至未来前景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梳理和总结,对于建立学科思想,明确学科地位具有很好的作用!
方老师首先介绍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至今,已经吸纳了近二百名专家学者成为学会会员,出版的论文集包含有八十余篇专业论著……2006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而这本论文集则是这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近几年来艺术人类学研究在中国逐渐得到重视,但是众多学者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对美学、艺术哲学领域的理论梳理,属于艺术本体论的范畴,大都不重视“田野调查”,忽视田野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
方老师提到在其与李修建博士合著之中的《艺术人类学》一书中,他们在梳理国外艺术人类学理论的过程中发现:最初做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多为人类学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则出现了许多艺术学以及各门类艺术背景的学者开始从事艺术人类学研究;在中国,作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多为具有艺术哲学、各门类艺术等学科背景的,其中较为具有影响力的有易中天、郑元者等等。这些学者多为关注艺术本体论,关注艺术本质及其发生学等问题,他们研究传统的艺术学问题,多为运用古典主义人类学的一些理论,例如弗雷泽、泰勒等人类学家的经典理论。据此方老师总结说,中国的美学研究者可以大致分为两派:1,理论派,代表人物有易中天、郑元者;2,审美人类学派,以王杰为代表,这一派较为注重实证研究,做了许多田野调查,方老师认为中国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是十分出色的。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将原本杂乱分散在各种学术杂志、期刊中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成果集中到了一起,给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也呈现出了中国各学科领域研究艺术人类学的面貌。
一,理论探讨
方老师首先介绍了港台著名人类学家乔健先生的艺术人类学观点,乔健先生可以说是为关注艺术的人类学家,他认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视角;2,整体观念;3,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这三个方面也可以作为艺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乔健先生认为,艺术人类学研究除了要关注艺术结果,更要关注艺术过程以及参与的人,将艺术放入文化格局之中,同时关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老师指出,中国许多美学研究者认为艺术人类学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与理论脱节,但是乔健先生提出的研究方法就可以作为以上观点的最有力驳斥。
随后,方老师介绍了韩国人类学学会会长金光亿在《艺术与政治——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民族艺术运动》一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金光亿是一位人类学家,韩国曾经有一段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传统文化长期以来象征着落后和专制,这种思想一直根深蒂固,80年代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起飞,开始掀起了反思本土文化的思潮,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文化自觉”现象,韩国民众开始理解自身文化,反思艺术,这段时期以来人们开始将艺术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将艺术与生活和宗教信仰等联系在一起,关注艺术与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