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读书会第4期记录:费孝通《乡土中国》
2010/6/25 10:02:18
时间:5月31日
书名:费孝通《乡土中国》
主讲人:杨秀
本次读书会由艺术人类学中心杨秀老师主讲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在读书会开头,杨秀首先提到了读书本身,她说之所以选择了费先生这本《乡土中国》来读,是因为本书的一大特点:通俗易懂,且不愧为是大家之作,能够用简明的语言、顺畅的逻辑以及严谨的学术规范讲明蕴藏深远的道理,可以感受到学科意识流于字里行间,在这一点上与现代学者有很大区别。杨秀还提到,这本书她是花了功夫一页一页认真仔细阅读的,这种最为“笨拙”的读书方法也是收获最大的一种读书方法。
首先,杨秀简要介绍了费先生的生平简历。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江苏吴江人。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28年入东吴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等,译著《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杨秀认为正是由于费老深厚的学术思想背景,以及卓越的社会活动能力,包括参政议政的经历才使得费老对中国乡土社会具有如此敏锐的洞察。本书一共收入14篇文章,1947年集结成书,这本书的核心诉求可以说作者1938年-1947年归纳自己的学术经历,总结自己的实地研究,是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这本书可以说是在前期调查基础上所做通论分析。
接着杨秀分析了本书的论证方法,她认为本书通过对具体事项提炼出一定的概念,再将概念重新运用到实地调查中。这种研究方法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本书中,费老给乡土中国及时的做了界定,杨秀认为做研究首先界定研究对象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来说,乡土中国不是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包含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中的关系。作者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因此作者划分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中国与西洋,提到乡土中国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差序格局”,本书可以说就是围绕着差序格局,可以说是本书的关键词,核心概念。
杨秀说现在可以在网络中找到很多关于《乡土中国》的读后感和分析,令她感觉到学科没有界限,许多学科背景的人都在读这本书,这正是本书的生命力所在。接着杨秀按照本书的章节顺序,将本书要点向大家作了介绍。
乡土本色
本书开宗明义首先介绍了“乡土”是什么。表面上来看,“乡土”的特点就是“土气”,费老在书中分析到,中国农村的特点是据村而居,依靠土地生活,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1,每家土地比较少;2,水利设施的需要;3,安全原因;4,兄弟继承的因素。因此也就形成了“熟人社会”或者说“熟悉社会”,这可以说是大家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靠口碑和道德来维持社会秩序。反之“陌生社会”就是指现代的社会,靠法律来维持秩序。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
杨秀表示,通常学者做社会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