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读书会第5期记录:方李莉《遗产:实践与经验》
2010/7/14 14:47:50
时间:5月31日
书名:方李莉《遗产:实践与经验》
主讲人:安丽哲
本次读书会由中心安丽哲老师主讲方李莉教授的《遗产:实践与经验》一书。
安丽哲首先向大家介绍说,本书是方李莉教授建立在多年来大量的田野考察经验之上写成的。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上一期读书会上,杨秀老师主讲了费老的《乡土中国》,比较起来那本书算是比较早期的研究成果,而方老师这本书是近几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到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内容,是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
总体来说,《遗产:实践与经验》一书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人,从“关注人”这样的立足点展开思考。安丽哲认为这与方老师的人类学专业背景有关系,使得她在调查研究中比较关注人的想法、人的生存状态等等,比如一些民间手艺人、民族文化遗产主体、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边缘人……这些都是遗产的主体。
接着针对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文化自在与自觉”的相关思考,安丽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欧美发达国家较早提出了“物质文化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日本、韩国也最先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然而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却并没有日韩两国做得好。反思这种现象的原因,为什么日韩两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安丽哲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日韩两国国民固有的“学习精神”,从历史上来看,日韩两国一直是在学习并赶超其他国家,基本上本着“哪里先进就学习哪里”的原则,安丽哲说,“我在韩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于学习这一点更是深有体会,韩国这种单一民族的小国家,往往更倾向于学习他者,以谋求自身发展,这也许能够片面的解释中国的自我文化觉醒为什么晚于日韩”。
谈到韩国民众的“学习精神”,安丽哲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如韩国地图上的文字、地名等很多都是直接来自中国,如有些地名叫咸阳、小泰山、黄鹤楼之类的。而且我们都知道韩国首都旧称是“汉城”,而“汉城”的含义正是“大汉民族之城”的意思,这些与当年韩国正经历着的“慕华主义”风潮有关。就此安丽哲总结道,越是模仿他国的文化越是有助于他们快速的显现出“文化觉醒”,快速的进入自我文化的寻根或反思的过程。如今韩国的首都现在改名为“首尔”,官方文件和专业论文等都改用韩文书写,包括书法作品也开始使用韩文……等等这些都是全民族自我文化觉醒的体现。
如果将这种“文化自觉”现象同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的话,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自觉”程度不如日韩两国。究其原因,安丽哲指出,中国是个经济文化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家,而韩国是单一民族的小国家,社会中的某种思潮很容易就会从下至上的传播到精英层,再从上至下带领全社会行动起来,实现全民族的觉醒,反对全盘西化等。而中国的格局过于复杂,且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当遭遇到强势外来文化攻击的时候,即使有些地方有了觉醒的意识,这种形单力薄的意识也不容易形成一种合力,更不容易向精英层传播。正如费老所提出的“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国的复杂情况下,问题的分析要分不同的类别和阶段。然而中国也不是没有文化自觉,比如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正在逐步从严重的西化之中走向文化反省,汉族文化精英逐渐的开始反思,有了自觉的意识。
在谈到方老师书中的田野经验时,安丽哲表示,书中的许多田野考察工作她都有参与,其中感触最为深刻的就是方老师提出的“经济因素”,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当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