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韶 兰林友:我国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2010/11/12 15:01:45
早年,众多西学随着来自欧美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引入中国, 如今,其中之一的人类学已经锤炼成了在理论/方法系统与应用性两个方面双向发展的重要学科。特别是最近20 年来,国内众多相关学科,如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与公共卫生等系科均开设了人类学课程,交叉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态势相当明显,对人类学的借鉴潮流很明显地从人类学以外的相关学科与图书出版趋势中表现出来。

如果我们不特别地把这门学问的界定引向学科内外的学究气论争,那么,人类学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研究人性、族群与文化的学问,想一想,它的学问聚焦之处经常展示的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它的理论和方法刚好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重要原则和尺度。无论从人本的原理出发,还是从不同地理区域的族群生活方式的角度考虑,人类学都处在探索人类与地方人民生存意义的基础理念的重心之中。它的一些理念与原则可以构成一种潜在的知识储备于人们心中(如文化相对性的伦理意义方面) 。这门知识可以提供关于族群与国民认同的基本知识,增强对区域文化构成的认知,提升人民的自信力,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之道。今日人类学也包括应用的项目,但它首先提供的是认识人、族群、文化、社会的理论和方法,随之力求寻获理论进入社会实践的可能性,人类学的方法和认识论原则已经影响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项目决策、过程及其评估。

一、学院派的传统研究及其扩展

就人类学学科的特征而言,根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分支主题、认识论、田野类型、学术传统、新兴与前沿课题,就会产生不同的学科关注点。多年来,我国学院派的研究始终持续着,在一些重要的研究主题上,取得了积累性的文字文本成果;同时,新兴的影视手段也创造了无可比拟的学术意义。

(一) 汉人社会与少数民族社会

中国汉人社会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主要来自于华南的田野调查,为了检验这一相关理论的适宜性,或者获得新的创造性的理论,我们必须在新的、更广阔的地理区域做扎实的田野调查。这其中包括对人类学先驱调研点跨越时空的贯时性文化变迁之理解,以及发现并获得不同地区乡村社会新的理论解释构架。

早在1986 年,庄孔韶就倡导新一代学人对20 世纪上半叶外国学者和海归学者调研的著名乡村社区进行回访研究。通过共时—历时—共时的跨时空观察与对话,扩展前辈们作品的学术生命并获得理论新知。这类田野调查前后历时20 年,如今陆续生根开花,相继结集出书(含诸种个人专著,如《银翅》等) 。目前已完成中外著名人类学家在中国各地的8 个著名田野调查点的回访研究,涉及至少8 位人类学先行者和10 位新人,分别是林耀华—庄孔韶、阮云星;杨懋春—戴瑙玛、潘守永;葛学溥—周大鸣;许 光—张华志、段伟菊;杨庆?—孙庆忠; 波特夫妇—覃德清;“满铁”调查者、杜赞奇—兰林友,并出版了题为《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专著。该书除了评论人类学先驱者的田野成就之外,还包含后来者的创造性发现。此书因此获2004 年度“中国学术年鉴奖”。此外,兰林友近年出版了《庙无寻处》,梁永佳出版了《地域的等级》。近年的人类学实践证明,回访性研究铺垫了新老人类学者进行跨时空对话的路径,这种路径使田野点的学术生命得以延伸,由于容易获得历史性的有机关联,因此,有颇多新论诞生,说明这也是培养学术新人的一条便捷之路。

当然,人类学知识的生产与推广还呈现在系列教材的编纂上。庄孔韶主编了不同程度的人类学大学教科书和教辅用书,并陆续出版了《人类学通论》(获国家图书奖) 、《人类学概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奖) ,以及大型教辅读物《人类学经典导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