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新中国美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综述
2010/12/8 21:45:53
新中国美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综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 李修建
2009年8月14日至17日,由中华美学会和鲁迅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60余名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新中国六十年以来的美学研究状况,美学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策略,艺术产业化的问题,美学与文化多样性等问题展开。
一、 美学发展与学科建设
1. 新中国六十年美学研究回顾
今年适逢建国六十周年,与新中国的命运类似,美学学科在这六十年里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对六十年来的美学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刘悦笛副研究员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西美学史的研究进展,并提炼出了30年中的八个学术热点,分别是:“共同美”论争、解读“手稿热”、“主体性”问题及其大讨论、对“实践美学”的广泛认同、“实践与后实践”之争、“审美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批判、“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新思路、“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终结”难题。他进一步指出了尚待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一,美学原理的建构如何走出“实践—后实践模式”;其二,西方美学史研究如何补上“分析美学史”的缺失;其三,中国美学史研究如何寻求到“新的写作范式”;其四,美学如何直面“生活和艺术”的问题加以解答。
鲁迅美术学院的张伟教授将新中国六十年的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出发点是认识论的路线,它开创了当代中国美学的新格局;80年代为实践论美学,它突破了认识论美学重物不重人和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90年代直至当代为本体论美学。他提出本体论美学应当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的新视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一直是当代中国美学的主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碧辉研究员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为例,论述了新中国六十年以来实践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的过程。她分析了80年代实践美学的四个关键词:实践、主体性、自然的人化和积淀,介绍了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并提出了实践美学存在的问题,如思维方式的二元论、自然人化的“度”、双重(多重)本体等。
西北大学的谷鹏飞副教授分析了中国美学所产生的复杂性,它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他梳理了中国美学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认为21世纪的美学建设在方向上就不能是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到诸多制约因素。
2.当代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会学者多有论述。北京大学的阎国忠教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美学所缺少的四个维度:第一,缺少藉以与现实对话的话语,缺少批判的否定的精神;第二,缺少对人的整体的把握,缺少爱的维度;第三,缺少形而上的追问,缺少相应的信仰的支撑;第四,缺少可以作为依恃的与时代,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审美和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向相适应的完整的哲学。来自洛杉矶基督教与美学研究中心的夏训智教授提到,美感直觉性的来源主要是“灵性”,他认为在今后中国美学建设与发展中,对灵性的思考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话题。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法教授立足现实,指出了当代美学研究所面临的四个问题:其一,在美学史的写作中,是理论在先还是资料在先;其二,中国的学科体系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其三,面对西方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