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美学的多样性”: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
2010/12/8 21:48:07
“美学的多样性”: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 李修建
2010年8月9日至13日,美学界的盛会——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千余名学者参与了这次会议,诚所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届美学大会的主题为“美学的多样性”,由于牵涉议题广泛,参加会议学者众多,本文只能择其大端,概述如下:
一、中国美学与东方美学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里,中国学者在中国古典美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届会议的与会者着重于对中国美学独特性的揭示与研究。汝信肯定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意义,认为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印度美学、伊斯兰美学应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周来祥提出中华美学的根本特点是“和谐”,中华美学应该能够为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危机和挑战提供借鉴,进而对世界美学的多元化和人类美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张法指出传统中国信奉的是一种“天下”观,华夏与四夷乃一个整体,现代社会则持有“民族国家”的观念,因此研究现代中国美学需要对各少数民族的美学分而言之。成中英从本体的层面分析中国美学的特质,他从宇宙、心灵、道德、礼乐和艺术等五个本体存在的层面理解中国美学,认为其中蕴涵了传统中国人所推崇的涵容、沉潜、刚健、高明、和乐与自由之美。叶朗同样对中国传统美学大力推举,主张继承传统美学精神。
所谓东方美学,就涵盖对象而言,除了中国美学,还包括日本美学、韩国美学、印度美学、伊斯兰美学等东方国家的美学。在此次会议中,多位来自东方国家的美学家现身说法,展现了本国美学的研究成果。韩国学者Lim Sung-won 分析了韩国美学研究滞后的原因,包括“美学”概念的模糊性、学院教育及学科建设的轻视等。在他看来,要想让韩国美学研究获得推进,需要将美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增加美学教育等措施。日本学者Tanehisa Otabe认为从跨文化的角度指出,日本面对发达的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采取的是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方式,致使某些方面极度精良,也就使得日本美学对实践方式情有独钟。斯里兰卡的Asha Fernando从印度美学史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印度美学中的“味”(Rasa)这一概念,认为味表达了人类情感的审美价值。还有一些学者从艺术的角度解读本国美学。如伊朗学者Majid Heidary将波斯绘画作为对现实的叙事性建构进行了解读,日本学者Yoshie Kojima分析了日本对“反改革艺术”的接受,Mariko Otabe研究了日本对后印象派的接受。土耳其学者 Ebru Güzelderen探讨了土耳其工业设计中产品与美之间的关系。
二、西方美学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学研究总是以对美学家的研究为中心。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德勒兹、阿瑟·丹托是本届美学会最受关注的几位西方美学家。
王凯分析了海德格尔对东亚语言,包括日本的“粹”(Iki)、中国的“道”(Tao)和印度的“梵”(Brahmn)的初步探讨,认为欧洲语言与东亚语言之间是可以展开对话的。赵奎英论述了海德格尔后期语言观所体现出的生态美学文化意义。郭文成认为海德格尔的晚期美学思想可以表述为“人在大地上诗意的居住”。
韩国学者Ok-Jean Hong分析了梅洛-庞蒂的“感知”概念。Kim Min-Jung 研究了梅洛-庞蒂现象学中的“陌生化”(Strangeness)概念及其在表演艺术中的应用。张颖就梅洛-庞蒂对波伏娃的小说《女宾》的解读进行了分析。宁晓萌分析了梅洛-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现象学阐释。
巴西学者Karla Pinhel Ribeiro探讨了德勒兹对培根绘画的解读。德国学者Birgit Maria Leitner比较了齐泽克和德勒兹电影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