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羌文化“自观”研究的又一成果——评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
2011/3/13 12:18:06

羌文化“自观”研究的又一成果
——评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
李祥林
“5·12”汶川大地震使羌族文化遗产受到重创,对之的抢救和保护被提上迫切重要的议事日程。地震前后,在政府支持和学界努力下,一批有关羌族文化调查和研究的成果相继推出,诸如《羌族释比经典》、《羌族口头遗产集成》、《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羌去何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建言录》、《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濒危羌文化——5·12灾后羌族村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等等,受到世人关注。其中,《羌族释比文化研究》出自羌地学者陈兴龙教授之手。这部系统研究释比文化的专著,以洋洋近40万言的篇幅,条分缕析地阐述了羌族释比的由来及传承、释比的祭祀及法术、释比的经典及分类,考察了释比文化对羌民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和影响,集中向读者展示了作为羌民社会、习俗、历史、文化之核心的释比文化。用前不久去世的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的话来说,这“是目前对释比文化研究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部佳作”(1),其为羌文化研究做出了令人称道的贡献。
时隔三年,又一部羌文化研究著作在《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作者笔下诞生,这就是2010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羌族萨朗文化研究》。对于“萨朗”,尤其是两年前的大地震发生以来,今天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在上个世纪出版的《辞海》及其增补本中则不见有关这种羌族民间歌舞文化的词条,可见世人乃至学界对之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萨朗”在羌语中,意为“唱起来、跳起来”,乃是羌族民间群体传承的歌舞的指称。作为从羌人历史文化与族群生活沃土中孕育生长的自娱性艺术,萨朗有动听的唱腔、丰富的唱词、优美的肢体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羌族萨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为羌区的民众喜闻乐见。用《羌族萨朗文化研究》著者的话来说,萨朗“是羌人对高山、羌寨、白云蓝天、深谷大川、春夏秋冬、激流江河等自然景观和社会历史、神祗圣灵、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等人间万象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羌族民间文化群体传承的主要方式,“羌人的起源、发展;羌人的习俗、礼仪;羌人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感悟;羌人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处置”,凡此种种,“有很多是通过萨朗这种形式实现教育目的,并以此形式代代相传”。从艺术角度看,萨朗是一种边唱边跳、串铃相伴的民族集体舞蹈,也是一种独唱、领唱、合唱、轮唱、对唱、多声部唱等多种形式融合的民间歌唱艺术;从学术角度看,萨朗文化包涵着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文化学、民俗学、人类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具有多学科研究的价值。总而言之,载歌载舞的萨朗是羌人“会喝水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生动印证,是以歌舞为主而融汇诸多元素和古老信息的羌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活态见证。惟其如此,在2009年初和2010年底分别召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会上,由北川、茂县、汶川等地申报的“羌族萨朗”获得了我们专家委员会一致通过,并被积极地向国家级名录推荐。
《羌族萨朗文化研究》是迄今为止尝试着全面考察萨朗的首部专著,其中主要观点值得学界注意。关于萨朗,一般认为:“羌族传统的舞蹈主要有‘萨朗’、‘哟粗步’、‘布兹拉’、‘巴绒’、‘克西格拉’和‘哈日’六种。”又云:“萨朗和哟粗布是流传在不同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