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呼图克沁”:在神圣与世俗之间
2009/4/14 15:57:57

“呼图克沁”:在神圣与世俗之间
内蒙古师范大学董波
摘要:“呼图克沁”仪式产生以来,它就盛行于以乌兰召村为中心的蒙古族村民中,是一种正月里替老百姓祈福消灾的民间仪式活动。“呼图克沁”存在不同的名称,但经过解读和诠释,以“呼图克沁”命名比较符合本意。从它具有的虚拟性和象征性上可以看出,它具有神圣性,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信仰。但由于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它逐渐有了一定的世俗性。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世俗性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在它的功利性、娱乐性、商品性和随意性等方面。
关键词:“呼图克沁” 神圣 世俗
乌兰召是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境内一座普通的蒙汉两族杂居村落,这里流传着一种有200多年历史的“呼图克沁”民间仪式活动,这一活动在全内蒙也仅见于该村,尤显其独特性,民间俗称“蒙古秧歌”。从“呼图克沁”仪式产生以来,它就盛行于以乌兰召村为中心的蒙古族村民中,是一种正月里替老百姓祈福消灾的民间仪式活动。仪式中的艺人由本村蒙族村民中爱红火热闹、有表演天份的村民自愿担任。整个仪式以歌舞说唱为主,所有的仪式歌曲都是用蒙语演唱,而且仪式舞蹈也充满了蒙古族舞蹈豪放的粗犷美。
正是由于乌兰召“呼图克沁”仪式展演在民间俗称为“蒙古秧歌”,才引起了笔者强烈的好奇心,因为在笔者以往的印象中“秧歌”应该是南方稻作区汉族群众民间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歌舞形式,没有想到在塞外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马背民族——蒙古族中也会产生“秧歌”这种歌舞形式。乌兰召的“呼图克沁”仪式展演既然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蒙古秧歌”,突出“蒙古”一词,肯定有不同于汉族秧歌的地方,然而毕竟采用“秧歌”的称谓,这其中与汉族秧歌一定有着某种关联,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呢?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脉络如何?种种疑问更增添了笔者从事乌兰召“呼图克沁”仪式展演研究的兴趣和决心。2006年2月和8月,笔者先后四次到乌兰召村对“呼图克沁”进行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考察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此文,作一些粗浅的讨论。 一、“呼图克沁”:解读与诠释
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和《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三类志书中,都或多或少地谈到“呼图克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1]中将它作为一个歌种来介绍,称之为“浩德格沁歌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2]中将其作为一个民间舞种来介绍;而《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3]里将其作为一个曲种来介绍;在《敖汉旗志》[4]称其为“好德歌沁”;1988年3月赤峰市文化局编油印本资料(内刊)将其名字定为《好德格沁》。这一状况,一方面说明,至今为止,对其属性类别和称谓都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另一方面又说明这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民族民间歌舞形式。而且,还有的学者倾向于把“呼图克沁”看成是蒙古族戏剧的雏形[5]。
笔者到乌兰召村进行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当地村民对“呼图克沁”的称呼也很不一致。“呼图克沁”是蒙古语,由于音译的不同以及定名角度的不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汉字名称。目前,一种为“浩德格沁”、“好德格沁”、“好德歌沁”,是“丑角”的意思,是以喜剧表演风格命名的;另一种是“胡图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