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野昌弘:无形与有形:现实化逻辑
2011/4/26 22:42:37
无形与有形:现实化逻辑
荻野昌弘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日本国 兵库县 西宫市 622-8501)
摘 要:相比法国,日本的博物馆文化不如欧洲发达。不过,藉着“无形文化财”和“人间国宝”的观念,另一类型的保护文化遗产体系得以确立。无形文化财的体系是由“现实化的逻辑”支撑的。尽管日本国内存在一种过分寻找“无形之物”之意义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缺少真正能够称之为文化财产的项目。文化遗产是公共财产的观念,在日本还很是缺乏。要想总结日本文化遗产传播的所有特征,一定要在“保密原则”之下进行。
关键词:日本;无形文化财;人间国宝;遗产
分类号: G1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9838(2011)01-0005-06
一、“无形物”之价值
1.博物馆之缺乏
在现代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意味着对物质实体及有形文化财的保护。即使是像古罗马遗址之类的衰败之物,只要它还保留着断壁颓垣,就能被作为文化遗产要素加以保护。人们能在这类遗迹中发见一种美。在日本,问题不在于像“废墟之月”这首歌中所唱到的一样,对遗址缺乏一种美感,而在于存在着一种将遗址视为某种可怕事物的观念。在沟口健二导演的电影《雨月物语》中,一个幽灵在一片废墟中出现并绑架了一个活人。这是一个没有得到妥善安葬的人的幽灵。同样的故事在传说中也存在,当某个长期使用的物品被漫不经心地抛弃,它就会变成一个幽灵。因此人们对博物馆心生恐惧,那里陈列着一排排的废弃之物,这些物品没有得到恰当地安置而是被堆积了起来,这种想法导致了恐惧感。
在日本,人们无意保存有形物,因此,日本的博物馆文化不如欧洲发达。虽然日本的博物馆首建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昭和时代早期博物馆才真正繁荣起来。1928年,博物馆事业促进会(日本博物馆协会之前身)成立,会长平山成信(Shigenobu Hirayama) 向教育大臣提交了有关博物馆设施的建议书。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当初面临的挑战与如今并无二致。
例如:稻生檀(Inou Dan)悲叹日本缺少博物馆工作人员。[1](1-4)如今日本博物馆界仍有同样的报怨。有些策展人也经常提出这一问题。如果决定建造一幢建筑以展示物品,但又缺乏运营它的计划,那必然会出现问题。就此而言,博物馆自昭和时代早期至今并未发生多大的变化。
即使在昭和时代,国家对文化财所有权漠不关心的态度也没发生变化。1929年,《国家财产保护法》颁布时,几个涉及博物馆业的独立单位(共9个,含皇家博物馆、教育部所属宗教局、东京美术学校、博物馆事业促进会等)集中讨论文化财保护问题,[2](291)他们提及的一个主要议题即如何将日本文化遗产元素集中到一个中央博物馆之中。下述对话揭示了当时文化遗产保护的状况:矢用(东京美术学校教授):命令人们把国家财产交到一家博物馆,这能有多大效用?大岛:(皇家博物馆馆长):我们无法靠下达命令强迫人们将东西交来。
矢作:就算我们这么做了,他们也不会拿它当回事儿的。
大岛: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不能靠行政命令,而是需要赢得他们的理解。[2]
这段对话展现出一个问题:即使颁布法律来促进文化遗产物品收集,博物馆收集展品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人间国宝
二战后,在联合国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领导下,(日本)对文化遗产保护曾有过短暂的兴趣,对京都被废弃和忽视的二条城进行了修缮。但是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中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真正开始。而1950年《文化财保护法》的颁布象征了一个独特制度在日本的建立,这是一项应对重要无形文化财或曰“人间国宝”的制度。
“人间国宝” 一说最初是一个新闻术语,而《文化财保护法》中采用的术语实际上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