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生活美学:书写中国美学史的新视角
2011/5/14 21:19:31
生活美学:书写中国美学史的新视角——兼论李泽厚的中国美学研究
李修建
近几年来,美学与艺术领域的生活论转向端倪初现,生活美学日益受到关注。以往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举其大端,可分为审美思想(意识)史、审美范畴史与审美文化史三种范式,本文认为,生活美学可以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值得指出的是,前三种范式与生活美学自有相关互渗之处。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李泽厚的中国美学研究进行简要评述,探讨其中涵摄的生活论倾向,并就如何以生活美学的视角研究国美学史提出一点思考。
一、李泽厚的中国美学研究简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集中于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基本付之阙如,文革期间更是“万马齐喑”,几无学术研究可言。因此之故,1981年李泽厚《美的历程》的出版,大有横空出世的意味。此后,他又写出了《华夏美学》(1988),与刘纲纪合作《中国美学史》(1985)。这几本书,连同他的几部中国思想史研究论著,不惟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巨大,而今依然常销不衰,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李泽厚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原创性的概念,如巫术传统、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人类学本体论、情本体等等,这些概念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在美学原理领域,他以马克思主义改造康德哲学,建构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原理——实践美学,至今占据主流,难以超越。就中国美学而言,他提出了礼乐传统、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等命题,被治中国美学史者广为接受,已成不刊之论。下面围绕《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这两部作品,对李泽厚的中国美学研究作一简要评述。
《华夏美学》论述了中国美学的四大主干及其基本精神,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屈骚美学和禅宗美学。在李泽厚看来,儒家美学以“礼乐传统”为历史根基,以“浩然之气”和“天人同构”为基本特点,是华夏美学的基础和主流。儒家美学强调“自然的人化”,道家美学,尤其是庄子美学,突出的则是“人的自然化”。庄子美学塑造了“逍遥游”式的审美态度,扩展了审美对象,二者形成了互补之势:“庄子是被儒家吸收进来用在审美方面了。庄子帮助了儒家美学建立起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真正的审美态度。”(1)屈骚美学一方面秉持了儒家美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注重个体情感的深沉表达。后一特点被魏晋名士所传承,“屈与儒、道(庄)渗透融合,形成了以情为核心的魏晋文艺——美学的基本特征。”(2)禅宗美学强调直觉妙悟,更趋宁静淡泊,“中国传统的心理本体随着禅的加入而更深沉了。禅使儒、道、屈的人际——生命——情感更加哲理化了。”(3)关于中国美学的主干,论者多强调道家(庄子)美学,忽视屈骚美学,而李泽厚明确将儒家美学视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将其置于基础的地位,同时认同道家美学在文艺领域的重要地位,并突出了屈骚美学传统,强调了此四大主干的融通与互补。应当说,这一论点建基于李泽厚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领会,为我们把握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提供了精彩洞见。
刘再复将《华夏美学》视为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内篇,该书重在对中国审美精神的阐释,《美的历程》则为其外篇,探讨的是中国审美趣味史。《美的历程》以雄浑阔大的视野,精妙洗炼的笔触,围绕着美的结晶——文学与艺术,从远古以迄明清,历数传统中国审美趣味、艺术风格及其文化精神的变迁。夏中义评价此书说:“数千年的不同门类的传统艺术的形态发育和发展,被首次接纳到千秋传承的民族审美—文化框架给以界说,这不能不说是《历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