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西部人文资源中的高感情含量
2009/4/16 14:13:36
西部人文资源中的高感情含量
现代文明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高新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许多地区的传统落后面貌,与此同时,随着这些高新技术而来的西方文化,也正在以它的强势传播摧毁着世界文明的不同形态,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固然带来了地方文明的进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毁灭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工业主义的影响,并非简单的仅仅局限于生产的范围,而且影响到人类与物资环境互动的一般特性”。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组织与环境之间原先的影响”[1]。而且还使地域性无可避免地与全球性彼此关联起来,使得传统的地域社区不再仅仅是一个浸透着为人熟悉的毋庸质疑的意义环境,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对远距离关系的地域性情境的表现。这是一种非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是现代性锲入传统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地域性文化消解的过程。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以往国内外的经济大开发,所面对的几乎都是一片荒蛮之地。而我国西部大开发所面对的,却是众多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大片文化沃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在西部地区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厚文化积淀基础上的再度开发,这是与以往国内外的对不发达经济地区开发都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西部开发的程中,提出如何保护、利用和开发其中的人文资源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紧迫的。因为,随着西部开发的不断深入,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基础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将难免会导致大量传统的、地域性的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生产和生活习俗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为显著,民族特点和个性日益淡化,因此,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和保护,许多民族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就将会处在不断的消亡之中,而且西部多样化的民族文化特点也将会难免走向同化或消失。这样的后果不仅仅将是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从长远的利益上来看也将会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先从文化上的损失来看。人类每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时间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人类各文化之间有它们的相通性,但也有各自的独立性和独创性,每一种文化的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是都其它的文化所无法完全代替的。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有不少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一种传统的地方文化的消失,谁也不会注意、谁也不会感到惋惜,但当成批的这样的文化群落都在消失的时候,人们有没有想到过,这会不会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在遭到破坏?也就是说,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正使得生物圈中的生物在急剧的递减,同样,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观念也正使得文化圈内的文化种类正在递减。我们现在感到的是自然生态的被破坏,自然资源的在减少,但同样,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会面临的一个文化生态的被破坏和文化资源在减少的问题。
这种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后果是什麽,现在还没显示出来,所以很难说得清楚,但这里有一个生物学方面的例子,也许能帮助说明这个问题。这个例子,就是人工培植的农作物的基因往往是软弱的,它们的天敌能够有效的发现它们的弱点,所以,即使最富于生产力的新品种有一天也必须抛弃。为了与迅速形成的病虫害竞赛,科学家被迫不断地在他们的温室和种子库中搜寻新的遗传特征,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时不时的又会出现新的病虫害,而他们的基因储藏库中没有任何一种能与之抵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指望人工品种在大自然里有一个足够强壮的“野生亲戚”。这些野生植物在自然环境的激烈斗争中获得了一种遗传的抵抗力。这是那些娇生贯养的人工作物所没有的一种抵抗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