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
2009/4/17 10:30:23
血脉的传承
《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序言
景德镇是世界有名的瓷都,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长大。和当地陶瓷的缘份是因为曾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读过硕士,毕业后还留校担任过一段时期的陶瓷美术教学工作。我对那里以及那里所生产出的精美的瓷器有着一种深厚的、血浓于水般的感情。八十年代以后,景德镇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正在发生着迅速而又深刻的变化。每次回到景德镇我都感到,我儿时心目中的故乡正在一点一点的褪去,而一个新兴的我并不太熟悉的城市正在慢慢地向我走来。对于它今后会怎么的发展,它那曾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陶瓷艺术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样的新面貌,我怀着一种强烈的兴趣。
虽然我关注的是景德镇的现在和未来,但最初对景德镇的考察却是从它的传统和历史开始的。当时我感觉到,改革开放后,有着悠久传统制瓷手工艺历史的景德镇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这样一个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说景德镇这座古老的城镇在现代化的推动下正在旧貌换新颜,一座座破旧的清式建筑被推倒,一幢幢高楼破土而出,还有传统的坯房、窑房,在现代化的技术改造中正慢慢消失,这一切一面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另一面也意味着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技术以及产生在这些手工艺技术基础之上的人文景观、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也将随之而消失。这是景德镇人民用一千多年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也许有一天人们再想重新找到它时,才会发现它已经远离了我们,而且,当我们想以史为鉴时,我们才发现我们曾错过了一段历史。
那是在1993年,我正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博士学位,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对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和传统的制瓷手工艺技术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这一想法得到了我的导师田自秉先生的支持,并将其列为我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课题之一。 1996年我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在这里受到费孝通学术思想的影响,并有机会得到费孝通先生的亲自指导和关心。同时也接触到一些国内外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在向他们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使自己在理论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兴趣。
生活常常会不断地把新问题推到研究者的面前,等待研究者的回答。但是,并不是每个研究者都能抓住它们,这要取决于研究者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和理论修养,以及对历史问题的理解程度。其实,今天是昨天的继续,现实深深地扎根于历史之中,因此,我们要理解现实首先就要理解历史,从历史中寻求智慧。正如费弗尔所说;“这是一种每个人类群体在其演进时刻都认识到的需要:人们从过去的行为、事件、趋势中寻找着或预示着现实、使人理解现实并帮助人们生活于现实之中。”所以,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实,通过现实来理解过去,这正是我在自己的研究中试图寻找的一条途径。
多年来我一直对景德镇手工业陶瓷文化及技艺十分关注。主要是它有几个特点在吸引着我:第一,景德镇的制瓷业在中国手工业史上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手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部门。而中国手工业历史悠久,发展早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各地各种手工行业十分繁多,其中陶瓷业是主要行业之一。历代叙说手工业都离不了陶瓷。因此在手工业发展史上,制瓷业占有重要地位。据文献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始于汉代,从发掘的五代古窑址和出土的瓷片算起,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随着五代、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经历了若干历史上的重大变化。发展到明、清(前中期)时期,不仅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其当时的瓷业生产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可见其在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制瓷业的生产导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