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及艺术理论
2011/10/8 22:29:53

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及艺术理论
李修建
马林诺夫斯基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其著作包括《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1922),还有《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1927)、《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Sex and Reperssion in Savage Society)(1927)、《西北美拉尼西亚野蛮人的性生活》(The Sexual Life of Savages in North-Western Melanesia)(1929)以及他离世后出版的《文明与自由》(Freedom and Civilization)(1944)、《文化论》(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1944)、《文化变迁的动力》(The Dynamics of Culture Change)等。马林诺夫斯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田野考察与理论研究结合了起来,提出了新的民族志写作方法,《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至今仍是民族志写作的典范之作。他的学生弗思曾如是评价其贡献:“当时的传统是,一个人类学家要么是个理论家,要么是个民族志学者,理论与材料两相脱离。马林诺夫斯基的贡献,不仅在于将二者结合在了一起,而且还表明了,如果没有理论为依托,材料将毫无意义,而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之后,它们都会获得新的意义。”[1]本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及艺术理论加以概述。
一、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
在探讨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背景。在那一时期,生物学和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麦孤独(William McDougall)的本能说,巴甫洛夫(Pavlov)在狗身上所做的条件反射实验,香德(Shand)的情操理论,弗洛伊德的《释梦》和精神分析,对当时的社会科学来说都是新鲜且存有争议的理论。无疑,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积极地吸收了这些理论并渗透到了他们的研究中去。弗思认为,“马林诺夫斯基是第一位应用调节过程(conditioning processes)的新知识研究部族社会的英国人类学家。”[2]他的几个研究主题(如《野蛮人的性生活》、《两性社会学》等著作的主题,可能受到了弗洛伊德等人性心理学的影响),他从生物“需要”(need)的视角阐释文化,都可见出马林诺夫斯基所受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观集中体现于他的遗著《文化论》[3]中,他对艺术的分析亦包含于其间,下面我们先来看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理解。
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文化包含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物质设备,如器物、房屋、船只、武器等等,它们是文化中最显明、最易把握的方面,决定了文化的水准和工作的效率。进化论者喜欢以此为标准衡量社会与文化的进步。二是精神方面的文化,总起来说,包括种种知识,以及道德上、精神上和经济上的价值体系,社会组织的方式和语言。而“标准化的、身体上的习惯或习俗,亦即机体上较巩固的修正”[4],是精神文化最基本的要素。马林诺夫斯基又将语言和社会组织分离出来进行讨论。三是语言,它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四是社会组织,它是物质设备与人体习惯的混合复体,是集团行动的标准规矩。它靠外在的规则、法律、习惯等手段进行维系,这些手段的内在根据则是个体的良心、情操等道德动机。从这几个方面来看,马林诺夫斯基眼中的文化与泰勒所定义的文化并没有根本的差异。
不过,马林诺夫斯基是从功能派的立场理解文化的,他批评了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的文化观。进化学派把文化分成简单的要素考察其进化过程,而像家庭、婚姻或宗教信仰等基本制度的变动却是无法用“进化”加以分析的,他们提出的“遗留物”的概念亦缺乏经验科学的检视。传播学派将文化分割成较小的部分作为传播单位,对于传播过程的重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