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弥渡县密祉乡民间花灯艺术考察报告
2009/4/7 13:25:59

摘要:花灯是流行于云南、贵州及四川、湖南、湖北等省部分地区的汉族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密祉乡花灯艺术的文化源流、密祉灯会的组织程序、演出盛况等方面的考察,展示了密祉花灯艺术很强的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特点。密祉灯会是由强烈的传统文化意识作为支撑,由民众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活动,体现出了强烈的仪式狂欢精神。
关键词:密祉花灯;密祉灯会;娱乐性;狂欢
2005年2月22~26日我作为民族戏剧学专业实习的研究生参加了对密祉乡花灯艺术的调查。在这短短几天时间里,我深深地被民间表演艺术的力量所震撼,感到很有必要重新关照我们的草根文化。
一、密祉概况
1、自然环境概况:密祉乡位于弥渡县西南部,距县城33公里,地处弥渡、巍山、南涧三县交界的山区盆地。密祉海拔1920~3061·4米,属弥渡县的一个山区行政乡,有六个村委会, 35个自然村,全乡面积132·05平方公里,共有农户4420户,人口16059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彝族、佤族为近年婚迁而来。密祉坝西有被誉为“离天只有一步遥”的“小鸡足”———太极顶山脉,海拔3061·4米。密祉属山区,且境内有海拔3061·4米的太极顶,呈明显的立体式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气候类型有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到寒温带。年平均气温14·6度。密祉森林覆盖率高,植被好,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州级自然保护区———太极顶气候温差大,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它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林木众多,奇花异草遍布山间,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2、历史沿革概况:密祉坝历史上开发较早,远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有事西南夷”后,历代就不断有内地汉民族来定居。在唐南诏时期,密祉就是滇西古驿道,也即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唐代樊绰《云南志》记载有“白崖城……正南去开南城十一日程”[1](P49),“开南”即景东,此道自白崖南下,经“大庄哨”,过“腰惠铺”登景东山坡,即入密祉坝。元朝时,隶属赵州府的定西岭巡检司就在密祉。明代天启《滇志》记载的“弥只里”即今天的密祉文盛街,就是当年自白崖南行打尖的首站。据明代天启《滇志》记载:“李清宇,赵州弥只里氏。元为弥只防户。洪武中……授土巡检。”[1](P47)到民国初期,弥渡县治宣布成立,密祉即划为弥渡县的一个辖区。密祉在历史上曾处于咽喉要地,是往来客商驻旅打尖的必经驿站。只不过后来由于道路变更,这里成为偏僻之地,才和外界的联系少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元宵节闹花灯这种在内地逐渐消失的古老习俗,得以在密祉封闭的山区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3、文化传统概况:密祉自明清以来,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邹尧臣,清代乾隆年间的武举刘世英,咸丰年间的进士张思颜,贡生李超伍、李先伍、黄河清和光技巧,还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且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所需灯具主要有:扁灯,又叫“国灯”,有风调雨顺之喻;花瓶灯,喻指天下太平;桶灯,喻指祖国统一;渔灯,代表吉庆有余;日月灯,表达对日月星辰的崇敬。另外,还要根据当年的生肖年,扎制一个与之相应的属相,如今年是鸡年,就要有鸡灯,以示大吉大利之意。除上述这些外型各异的灯外,各村还要根据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扎不同的灯。如:莲花山下的大东村、土官村和柳城村,每年必扎莲花灯,意思是“百花齐放”、“万民同乐”;据说出过翰林的八士村,每年都有“凤引麒麟”灯;文盛街在凤凰山下,旁边有卧龙岗,就一定要有“双凤朝阳”、“二龙抢宝”。所有灯具必须在接灯前完工。
唱灯、玩灯的老艺人,根据各自扮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