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的范本——从《草根的力量》谈起
2009/4/7 13:38:35
傅谨先生选择浙江省台州民间戏班进行长期的田野考察,的确是 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自宋元以下逐渐成为社会艺术的主流品种,千百年来,依字行腔,表演程式化,积累下大量而丰富的剧目,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进人二十世纪,特别是在下半叶,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逐渐呈现衰微的迹象,起码在城市里如此。这种传统艺术门类是否就此一跃不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至少许多人看来,中国戏剧……是一种正在博物馆化的文化。”①“但是戏剧的‘衰落’或许只是发生在城市中的现象,而且也是一个未必具有所谓‘必然性’的现象。农村并不尽然。在城市中,戏剧的衰落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在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所有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类型就越是如此。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包括戏剧在内的艺术门类与中国本土的社会生活包括大众日常生活的日益分离,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分离。’,②传统文化艺术类型与“主导意识形态分离”的现象的确比较严重。面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是否传统文化必然消亡?既然城市文化代表一了现代化进程的主流,是否这个进程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强烈之时,传统在农村也要受到大的冲击?所有这些,都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例证,在作深人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学者的视角和学术的敏锐对此做出客观的评判。然而,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调查实在是太少了。
运用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对社区、田野进行实地考察,在中国已经有许多,就艺术门类的层面来看,像傅谨先生这样对一个区域跟踪数载扎实的田野工作却不多见。一些艺术人类学的书籍,致力于元理论的探讨,书斋里的学问居多,殊不知,就人类学的主旨说来,最为要者即是在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做扎实的田野调查。也许这些书的著者认为在中国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对艺术门类进行研讨还属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先介绍方法。是的,方法应该掌握,但是我们现在更缺乏的是去除浮躁、扎扎实实运用方法来进行实地考察的范本。读到《草根的力量》,我不禁拍额称庆,我们艺术学界也有人在做如此扎实的学间了。
有许多问题,如果不做田野的实地调查,仅仅凭在书斋里或者在城市里是很难看清其真实模样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新艺术形式的冲击,戏曲文化在城市里出现了相当不景气的现象,这其中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国的国粹—戏曲艺术究竟是否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否真的就不再辉煌了?傅谨先生选择一个典型性的区域,以他观察的细致性、洞察的敏锐性,多层面、全方位对台州戏班连续数年进行追踪,并从体制等层面与国有剧团进行比较研究,颇具学术敏感性。
我们注意到,傅谨先生对台州戏班的关注也有一个认识上的转化过程:经历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我才得以警觉到,在此前,民间戏班在我的研究里,也仍然是一种边缘性的存在。……草根阶层的精神需求与信仰是一种如同水一样既柔且刚的力量,面对强权它似乎很容易被摧毁,但事实上它真的就像白居易那首名诗所写的那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⑧
认识观念上的转化,使得他持续8年之久一头扎人民间戏班,不断进行着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角色转换,终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范本。“该书以一个戏剧理论家的独特视角,详尽而细致地描述了台州戏班的历史与现状、戏班的内部构成、戏班内演职员的生活方式、戏班的经济运作方式,以及民间戏班特有的演出剧目与演出形式;客观地剖析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由此揭示了民间戏班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④通读之后,才体味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