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人的窑洞生活
2009/4/7 17:48:42
一、引子
今年三月我和我们课题组成员中的一行三人到陕北做了为期二十几天的考察,在考察中我对陕北人的窑洞生活发生了浓烈的兴趣,围绕着窑洞的居住形式形成了陕北人特有的物质生活形式和文化生活形式,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民间艺术表现方式。
陕北包括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我们主要是考察了延安地区的两个县的两个村庄,一个是洛川县的谷咀村,一个是安塞县的郭塔村。本文是通过对这两个村庄考察后所写出的一份田野考察报告。
从地理学上来说,陕北是一个特殊原因被割裂而异常突出的地壳板块。它既不属于关中——中原文化型的地理地貌,也不属于塞外草原瀚海文化型的地形地貌。它和关中虽然同属一省,但人文地理和自然却迥然相异;它与塞外草原沙漠虽然毗连为邻,但在历史上却一直存在着经济和文化的鸿沟;它与晋西、宁东和甘东虽然同属黄土高原,但却被黄河以及上游支流切割开来,形成了经济和文化的离异状态。并成为一个独立性极强的特殊地域。
我们所考察的洛川县,处于陕北和关中交界的地方,地形较为平坦,为典型的黄土原地形。所谓的原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开阔平坦之地,在远古时期黄土高原一带原的面积较大,植被丰富,森林覆盖面宽,水资源充足,有众多的河流山川及湖泊。以后由于战争,由于过度的开发,还由于长期的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使这里原始的森林遭到大面积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干旱和雨水的冲刷,由厚厚黄土层所积成的原与原之间开始出现了裂痕,天长日久,宽阔的原上沟壑纵横,形成了当地人称的沟沟、峁峁、川川、梁梁的地形。虽然洛川原沟壑纵横,但与整个陕北地区比较起来,地面相对宽阔平坦,起伏不大,沟谷切割相对微弱。因此,这一带为陕北农业较发达区,远在五六千年前,原始先民就在这里创造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这里的农事活动,以种植小麦和五谷杂粮为主,兼少量畜牧业、桑棉及园艺。同时,还盛产苹果,是黄土高原上的花果之乡。农民生活相对富裕,由于离关中较近,其习俗据有关中和陕北杂交的成分。
我们考察的另一个地区——安塞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与古长城和内蒙古毛乌素沙漠遥遥相对,在地质构造上里属于鄂尔多斯地台。鄂尔多斯地台也是陕北构造盆地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古老的地台。从地貌来看是属于黄土峁梁状丘陵地带,属于由斜梁演变成黄土峁居于主导地位的地貌类型。正因为如此,其梁峁遍布,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如果说陕北是独立性极强与塞外割裂的特殊地域的话,那么安塞则是“独立”之“独立”,“特殊”之“特殊”的地域了。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域和与外界隔离的封闭环境中,安塞文化和艺术才较少渗透和吸收外来的文化和艺术成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根据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的特点,安塞县和洛川县的居民以窑洞为主要的居住方式。
二、窑洞构造与历史追踪 >
由于地形地貌上的区别,我们所考察的洛川窑洞和安塞窑洞各有区别。洛川地处开阔的黄土原上,世代以定居农业为主,居处以坚实耐用为要旨,根据不同的地形,窑、夏、房并存,院落格局多体现聚族而居的特点。其中最常见的是窑洞,原始先民“穴居而野处”,穴是窑洞的雏形,窑洞是穴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原始习俗的遗风。洛川传统的窑洞为土窑洞,但现在的许多窑洞则是以砖石砌筑为主。这一带黄土层厚,且结构紧密,直立性能好,打的土窑结实耐用,有“前年古槐问老窑”之说,意思是想知道千年古槐的生长,需问历年久远的老土窑。川道土窑,多在向阳避风的山脚开挖。原面土窑,多临沟沿。一层层,一排排的土窑村落,渭称“窑巢”。
洛川地区由于地域开阔,其窑洞多为平地起窑,由于不用依托山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