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多,被译成中文者亦不算少,但他的成名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1922)和代表他"最成熟见解(most mature views)"的《科学的文化理论》(1942),迄今尚无中文译本。这是我们的现状,它从一个角度映衬出中国人类学的成熟程度。个中原因后文讨论。

Ⅱ.马林诺斯基与功能学派

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早年身世扑朔迷离。功能学派晚辈门人库珀(Adam Kuper)疑其自我造神,因而立志脱魅。但脱魅后的马氏仍然魅力十足:他1884年4月7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兰克拉科夫,自幼在知识分子气氛中熏陶。1902年18岁进入乃父执教的杰格隆尼(Jagellonian)大学读物理学和数学,而兴趣则在哲学。1908年,他以全奥最优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论文题目是"论思想的经济原理(On thePrinciple of the Economy of Thought)"。马氏此时对弗雷泽的名著《金枝》着迷,但还没有投身人类学。

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到德国游学。一说在莱比锡的奥斯特瓦尔德理化实验室从事研究;一说在莱比锡大学师从布依赫(Bucher)学经济史,主要还是向冯特(WehleimMaxWundt,1832-1920)学习实验心理学。这位冯特曾以民众心理学、集体意识和文化整体论等思想影响过法国的杜尔干(E•Durkheim,1858-1917,又译迪尔凯姆)和美国的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两年的游学经历对马氏影响很大:他开始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家族组织,后来的著作也都带有心理学和经济学色彩。

1910年,他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加入社会学和人类学行列。当时做他老师的有英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907)霍布豪斯(L•T•Hobhouse,1864-1929)、研究人类婚姻史并挑战原始杂婚说的芬兰籍社会学教授韦斯特马克(E•A•Westermarck,1862-1939),还有研究大洋洲和非洲的人类学教授塞利格曼(C•G•Seligmam,1873-1940)。这种背景使马氏在1924年晋升教授(reader)之职时,力主将自己从事的学科称为"社会人类学"而不称"文化人类学"。1913年,他发表《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英文)和《原始宗教与社会结构形态》(波兰文)。前者因其科学方法而大受布氏赞誉,后者则表明马氏对杜尔干的宗教理论也曾一往情深。此后数年,他中断写作进行田野工作。

马氏初到英国时,正值学术界大兴实地调查之风,各方面都在呼唤实证知识和经验研究,呼唤实地调查和抢救落后(surveyand salvage),呼唤对殖民地统治的新方式。1914年,马雷特教授(R•R•Marett,1866-1945)衔命考察澳大利亚,需要一名助手。他的波兰裔女学生M•A•Czaplicka乘机推荐时年30岁,研究过澳大利亚土著家族的同胞马氏。马雷特对此深感得意,发愿要让这位女生因此成为波兰名人。

马氏自命不凡,一直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自我期许。这次考察使他得申其志。考察当中一战爆发,马氏的身份使他陷入窘境:作为敌国(奥匈帝国)臣民,他必须被羁留在英国属地;作为科学家,他可以选择返回欧洲;作为英国的大学学者,他有权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任意考察,甚至得到资助;作为人类学家的助手,他有马雷特和塞里格曼的指导和项目经费支持。这与中国古代文人被贬谪投荒相比,实在是心境相似而处境略佳。立志研究人类学的马氏借题发挥,在逆来顺受的"自由羁压"中大大延长了考察时间。

1914-1918年,他到新几内亚考察三次:第一次1914,9-1915,3。这次考察借助翻译,对象是土伦(Toulon)岛的梅鲁(Mailu)人。后来的考察报告,加上1913年的《澳大利亚土著家族》,使他在1916年被授予伦敦经济学院科学博士学位。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时间一说为1915,5-1916,3和1917,12-1918,9;另一说为1915,6-1916,5和1917,8-1918,8。两次的地点都是特罗布里思岛(T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