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浙江桐乡五泾村清明节调查报告
2014/4/4 9:09:21

浙江桐乡五泾村清明节调查报告
杨 秀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要: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一直为民间所重视。本文主要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参照部分地方志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等内容,重点对五泾村清明节习俗进行描述。对五泾村清明节民俗事象的调查与关注,不难感受到民众对清明节的重视,虽然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方式会有所变化。人们通过一系列民俗仪式,确立了人与神灵、与祖先、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对方能够成为顺己的力量。
关键词:五泾村;清明节;习俗
一、前言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一直为民间所重视。其具体的节俗形态在不同民族和地区也呈现多样。桐乡地处浙江北部,在浙江省嘉兴市管辖之下,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清明节期间,蚕乡人们不仅在请神、祭祖等仪式中寄托着强烈的蚕事丰收愿望,还在游含山庙会中专门“轧蚕花”①,求蚕花娘娘佑蚕丰收。
2012年2月中旬和4月清明期间,在桐乡市文化馆褚红斌馆长的悉心安排与引介下,调查组先后对位于桐乡河山镇不同方位的王家弄村和五泾村就清明节习俗做了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王家弄村位于河山镇西北角,外与湖州市善琏镇相邻;五泾村大约在河山镇中心略偏东。从调查看,两个村落的清明节等习俗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并没有因为行政区划的区分而异。在访谈中,问起清明时,我们常常听到“清明大如年”的说法;提及养蚕,村民则以“看宝宝”呼之,并要说上一句:“蚕好用一年,田好吃一年。”从这两种说法中,不难感知村民对清明节与养蚕的重视。
本文主要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参照部分地方志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等内容,重点对五泾村清明节习俗进行描述。
二、村落概况
五泾村隶属桐乡市河山镇,位于河山镇的中心略偏东,交通便捷。属于浙北杭嘉湖平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只有3.2米。村域面积约5.36平方公里,土壤有机质丰富,土质疏松。河道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区。全村共有42个村民小组,946户,总人口4118人,基本上为世居汉族。2007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0254元。②
据说,五泾古集镇形成于三国时期。这里有上游的两条河流和下游的三条河流交汇而成的大漾潭,故名五泾。其中上游两条河中较北的一条向西直通含山脚下。清朝末期,每年清明时节,五泾漾里都有打拳船和摇快船等表演,这些船只都是从含山回来经过这里,再进行表演的。③
五泾村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所在地。村里的农业种植有水田和旱地之分,并分别以“田”“地”简称,田里种植水稻,地里种有麦子、油菜、蚕豆和黄豆等作物。在这些传统农作当中,养蚕和种田一度是这里重要的生产方式和主要收入来源,有“上半年靠养蚕,下半年靠种田”之说。成片的桑树地在村里随处可见,蚕桑生产技术和蚕桑信仰习俗等都有丰厚的积淀。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的生产结构陆续发生变化,由比较单一的农事耕作、养蚕等传统劳作方式逐步向工业、养殖业等多元化方向转变,年轻人更愿意从事工业、养殖业等新行当。每个家庭,通常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还辛苦地守田看蚕,补贴家中吃用,基本上不能作为全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定时定点的工业生产方式等使年轻人无暇顾及耗时较多低功率的劳作;新的相对便捷的挣钱途径也使他们摆脱了“蚕好用一年”的花销依赖;科学知识等新意识的普及,再加上有父母撑持的依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年轻人过着与父母辈不一样的生活。这样,在同一时空下,就出现了代际间的分工:传统的种田、养蚕等生产方式,传统的节俗仪式等相关活动,主要由父母辈甚至祖父母辈操持;年轻人则更多务利于新的高强度的、相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