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顿:主体间性与岩画艺术解读(上)
2014/7/8 11:49:05

主体间性与岩画艺术解读(上)
(英国)罗伯特·莱顿1著徐犀2译关祎3校
(1.杜伦大学人类学系,英国999020;2.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3.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学生、20世纪70年代作为初级讲师,我与彼得·乌科(PeterUcko)和安德莉·罗森菲尔德(AndréeRosenfeld)一起参与了西班牙北部史前岩画艺术研究项目。这些美丽的绘画和雕刻是在一到两万年以前由梭鲁特(Solutrian)和马格德林(Magdalenian)地区的狩猎采集民所创作的。尽管它们对于其创作者来说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今却是静默无声、令人无限神往。我们或许可以寄希望于“读懂”与我们时空相隔的文明的岩画艺术,这种想法已经招致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其中大部分的意见我是赞同的。
关键词:岩画;主体间性;澳大利亚
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为学生、20世纪70年代作为初级讲师,我与彼得·乌科(PeterUcko)和安德莉·罗森菲尔德(AndréeRosenfeld)一起参与了西班牙北部史前岩画艺术研究项目。这些美丽的绘画和雕刻是在一到两万年以前由梭鲁特(Solutrian)和马格德林(Magdalenian)地区的狩猎采集民所创作的。尽管它们对于其创作者来说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今却是静默无声、令人无限神往。对于岩画的解读一无所知,这种挫败感诱使我于1974年来到澳大利亚,同当地生活着的狩猎采集社区民众一起研究他们的岩画艺术。尽管在后来的七年中,相比较岩画研究我做了更多的土地权申诉方面的工作,然而对于解读他文化过去与现存艺术的关注,始终未变。
我们或许可以寄希望于“读懂”与我们时空相隔的文明的岩画艺术,这种想法已经招致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其中大部分的意见我是赞同的。早期一些研究旧石器时代岩画艺术的研究者们认为,对现存狩猎采集艺术所进行的民族志研究可以说是史前传统的一种直接参照(我将在后文中举两个例子)。这种设想很早前就被摒弃了。由结构主义方法论取而代之。结构主义似乎提供了一种从无常多样的人类文明之中逃离出去的路径。它设想有一种通用原则能够适用于人类思想结构之中,即使特定符号的选择是基于“任意的”文化习俗之上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异文明的各种形象背后存在着非常相似的精神对立面,例如,男与女,生与死,以及文化与自然。
布迪厄(Bourdieu)质疑这种提法能否准确地给予他文化习俗以特定的解读。结构主义(局外人)看起来是将对异文化的理解当成是一种密码破译的练习(布迪厄1977:1),试图找到隐藏于奇特风俗或形象之下的熟悉的涵义或观念。异域行为被归结为常见的几个类别,例如送礼,世仇以及家庭亲属关系,它们都是各自独立的存在于人类学文化理论之中。然而很多时候,这些类别往往是从我们自己的社会经验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后现代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评判,其对于能否准确解读过去在沟通交流上的努力提出了相当大的质疑。
现代主义是笛卡尔的经典传统。笛卡尔主义将独白(monologue)看作是语言的原型。它将精神现象定义为个体表征或状态,它们准确的定位外部世界的特质,并且认为外部世界具有品质与意义,这些品质与意义独立的存在于用于描述它们的语言之外。笛卡尔主义的理论与阐释学方法论相对立,后者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并且它将人类认知和语言看作是纯文化性的。阐释学认为,语言表达所传达的意思只有放在其所在的社会传统之中才能被理解(见,例如,罗米维特1987:92-6)。感知是由文化所塑造的。后现代主义借鉴了解释学(hermeneutics)、或解释社会学的理论。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文化结构是显而易见且一成不变的,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家对这一观点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