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桂西北彝族服饰考
2014/10/21 16:17:38

桂西北彝族服饰考
许 艳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桂西北地区的彝族从云南经贵州迁入,其传统衣饰习惯基本承袭先制。由于当地的彝族人口极少,且长期与周边各民族杂居,至清末以后,桂西北的彝族逐渐与云南、贵州彝族传统相背离,并呈现了与同区域的苗、壮及汉族融合的趋势。民族服饰作为彝民族最前沿最敏感的文化符号,是地域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面貌的体现。
关键词:桂西北;彝族;服饰;考察
桂西北彝族居住的地域包括百色市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县以及田林县,有黑、白彝二种,由于人数较少且长期与周边各民族交错杂居,许多白彝逐渐融入到了周边的壮族、苗族、汉族之中。因此,现在人们常说的“桂西北彝族”多为黑彝,即传统所谓的“彝之贵种”。《隆林彝族》一书认为:桂西北的彝族分两批均从云南迁来,其中一支从“云南的东川、会泽、曲靖,后来迁到贵州盘县、普安、安顺、兴义、兴仁、安龙等地,到隆林的时间大致在隋唐时期”;[1](10)另一支在“明洪武年间,从滇西到滇东南,路经曲靖、罗平、师宗到贵州兴义,渡南盘江进入广西隆林”。[1](10)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情况来看,桂西北彝族也与临近的黔西南各县市、滇东罗平部分地区接近,属同一文化类型。
一、桂西北彝族服饰现状
现桂西北的彝族地区主要流行两种服饰风格。其中一种女装是上衣下裤结构的唐装,头系长巾或方巾包头,上衣朝右开襟,窄袖,衣长及臀部,前系围腰,并习惯在胸前挂灯笼型银链作装饰;下身裤长及脚踝,以舒适为度,服饰颜色以蓝黑色调为主,过去用土布手工缝制而成,现在也可以直接购买机缝产品。此类服饰是当地中老年彝族妇女的节日装束,平时很少穿戴,从款式结构、色彩、装饰习俗上看与周边的高山汉、布依壮以及南盘江北岸的布依族服饰极为相似,很可能是在改土归流以后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与时代特色的衣饰风格。
另一种服饰分男装、女装两种结构类型。女装上衣下裙,头戴长方形“瓦片帽”或者绣花帕子,上面绣以靓丽的图案,并配上珠花、假辫来做装饰。上衣为右衽大襟衣,立领,领上装饰假银片,衣身较窄,长及臀部以上,以显示女性身材的婀娜多姿,前襟、肩背、袖口周边装饰火镰纹、马齿纹、漩涡纹、羊角纹等纹饰,下身五色百褶裙长及地,颜色一般以大红为底色,配以黑、黄、白、绿、蓝等色。男子服饰无论老幼皆由帽子、对襟坎肩和“察尔瓦”三部分组成,常用黑、红、黄、白四色搭配。这类服装与四川凉山彝族服饰相似,据说是80年代从凉山地区引进并改良而成的。
那么,当地彝族的传统服饰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先后4次深入桂西北彝区拜访了当地7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包括两位近百岁的老人和70多岁的彝族知识分子兼毕摩王文魁先生,并采用访谈法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彝族传统服饰作初步考释,力求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二、清末及以前的桂西北彝族服饰
明清以前,滇东、黔西以及桂西北地区的彝族与今四川凉山彝族服饰习俗大致相同,只是到了改土归流以后,各地彝区人民在统治者与强势文化的双重压迫下服饰习俗渐渐有了细微变化。总体说来,都保持了“男椎髻,女披发,身披牛羊皮,跣足”的着装特征。由于当地的历史文献资料极少,其中关于彝族的记载更甚少。因而,这一时期当地彝族的服饰习俗只能从前述东川、会泽、曲靖、兴义等地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探知一二。
光绪《东川府志》上记载说:“黑玀玀披毡戴笠,壮者青蓝布裹头,短衣长裤,女则衣裙皆长,跣足。营长火目家多用锻帛,……白玀玀,麻衣麻裙。”[2](《户口.附种人》,193)光绪十一年《沾益州志》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