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杰:“景漂”和景德镇当代陶艺
2014/10/21 16:19:24
“景漂”和景德镇当代陶艺
——以乐天陶社创意市集为案例分析
李松杰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摘要:景德镇是著名的手工业移民城市,近年来,大量外来艺术家到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而被称为景漂。乐天陶社以雕塑瓷厂旧址为依托,为外来艺术家提供了创作和交流的平台。本文运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乐天陶社创意市集运作模式、作品风格、摊主来源等进行分析,探究其发展背后的人员来源和利益博弈,揭示景德镇当代陶艺创作中的外来元素,进而为景德镇陶瓷文化陶瓷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景漂;创意产业;利益博弈;运作模式
一、“景漂”和景德镇瓷业发展
景德镇是四方杂居的手工业移民城市,自古就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说法。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外来移民甚至超过10万,据清道光《浮梁县志》记载,“镇距城二十里,而俗与乡邑异。列肆受廛,延袤十数里,烟火近十万家。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其民少本业,趋末作陶器,收四方之利。”这样现象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大量外来人口从事关于陶瓷业生产的行业。就传统景德镇外来移民来分析,主要是周边区域民众。以景德镇为核心,包括九江都昌、徽州府一府六县、浮梁、乐平、抚州等,这些外来移民最初是在农闲时期来景德镇寻找生存和发财的机会。明朝中期以后,开始大量外来移民在景德镇定居,并按照地缘和业缘组织成帮会,并排斥外来移民加入,并形成了以都帮和徽帮为主的20多个帮派组织,垄断了景德镇瓷业生产和典当业、窑柴业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实现景德镇瓷业的现代化,组建了十多个国有和公有大型瓷厂。所有工人在工业流水线上作业,且由于政府部门反对各种各样的帮派组织,就造成了各地移民影响力和垄断里的衰退。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大工业生产的解体,私营陶瓷企业的兴盛,景德镇又一次进入了新的生产阶段。在私营生产和艺术创作中,大量外来移民再次来到景德镇寻找机会。
自景德镇瓷业生产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今天仍然是这种局面。但同传统移民相比,景德镇新型移民,也就是被称为“景漂”群体,又有了自身不同的特征。同传统相比,新型的景德镇移民主要是有着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艺术从业者。这些从业者既包括很多已经成名的艺术大家,也包括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景德镇这个包容的城市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了机会。本文以陶艺家郑祎创办的乐天陶社为个案,探究外来艺术家,主要是年轻学生的作品风格、学历背景、工作状态,并进而分析乐天陶社这一创意平台的发展,以期为了解年轻“景漂”群体提供机会。
乐天陶社位于景德镇东郊雕塑瓷厂内,而雕塑瓷厂本身是国有陶瓷企业,1992年,雕塑瓷厂投资300多万元,在原来工厂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江南徽派建筑风格的“明清园”工程,把当时散落附近农村明清时期残旧建筑搜集起来,建成集创作、生产、接待、陈列和观光、购物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至2003年,明清园第三期工程建设,共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整个厂区的改造设计,2004年,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实现了工业遗产向旅游、市场、生产的转型。期间,明清园举办了多次国内外的陶艺夏令营、文化交流活动,成为景德镇工业开发的典型个案。①2005年,5月,香港陶艺家郑祎在雕塑瓷厂租赁房屋开始创办乐天陶社,经过几年的发展,乐天陶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陶瓷创意社区,其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影响力已经超过明清园成为景德镇陶瓷旅游和创意市场的象征。
二、景德镇乐天陶社创意市集运营过程和产品艺术特征
(一)景德镇乐天陶社创意市集发展过程
1985年,陶艺家郑祎在香港创办乐天陶社,其目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